1931年,师长萧克在看到一位俘虏后大惊失色,急忙对看守说“他已经被俘虏了,可以

山有芷 2025-11-23 16:18:51

1931年,师长萧克在看到一位俘虏后大惊失色,急忙对看守说“他已经被俘虏了,可以不用再捆他了。”俘虏投来了感激的眼神,却没有说话,萧克一回去就随便从自己的钱袋中拿出了一块大洋,叹了口气说“如今,我能为他做的也就仅此而已。”   那是在1931年,中央红军刚刚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取得大捷,身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的萧克,正行色匆匆地赶往江西兴国开会,路过一处关押点时,出于对俘虏情况的例行关注,他要来了名册查看,谁知目光在纸上扫过,“刘嘉树”三个字赫然映入眼帘。   这绝不是重名,当萧克走进关押室,那个眼神闪躲、面色尴尬的中年人,正是当年广州宪兵教练所里意气风发的刘大队长,看到昔日的学生如今已是威风凛凛的红军首长,而自己却沦为阶下囚,刘嘉树显得局促不安,眼神一直往地上瞟。   不明就里的看守战士见这个俘虏如此“不识相”,连个起身敬礼的姿态都没有,当即就要发火,萧克立刻抬手制止了战士的呵斥,并轻声吩咐道:“既已是被俘人员,就不必再捆绑了”这一声令下,看守虽有迟疑,但还是上前解开了刘嘉树被勒得发麻的绳索。   那一刻,刘嘉树揉着手腕,抬头向萧克投去了感激的一瞥,为了避嫌,两人并没有过多寒暄,但在离开看守所后,萧克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私人津贴中摸出了一块银元,托人转交给了这位特殊的俘虏。   这块大洋的分量,远超其实际价值,它偿还的是一段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结下的授业恩情,当年在广州,刘嘉树不仅是台上严谨传授《战术学》,《筑城学》,《交通学》和《兵器学》的教官,更是台下循循善诱的长者。   那是萧克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刘嘉树办公桌上那一摞黄埔军校的四大教程,对他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面对萧克“为何我们没学这些”的追问,刘嘉树不仅没有藏私,反而慷慨地将这些私藏书籍借给他,让萧克得以在繁重的操练之余挑灯夜读。   为日后的军事指挥生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地基,甚至在萧克毕业离校、奔赴湖南战场的前夕,也是刘嘉树特意为他开具了一张免费乘车证明,这份关怀,萧克一直铭记于心,只是造化弄人,曾经共研兵书的师徒,终究在乱世中站在了枪口的对立面。   刘嘉树的军旅生涯颇具戏剧色彩,被同僚戏称为“福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曾三次被俘却又多次化险为夷,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时,作为负责镇压起义军的营长,他第一次成了俘虏,却在随后南下的火车上觅得机会逃之夭夭。   而1931年与萧克的这次重逢,是他的第二次被俘,或许是因为那块银元背后的情谊,又或许是惜才之心,红军对他给予了极大的优待,当时不仅萧克出面劝他留下当教官,就连左权也亲自劝说他加入红军。   然而,当时的刘嘉树归家心切,婉拒了这些好意,让人称奇的是,红军最后竟然真的将他和第52师其他不愿留下的官兵一同释放了,1932年,当他完好无损地回到南昌,国民党当局惊愕不已,原本以为他必死无疑,没成想竟然见证了“大变活人”。     时针拨回到1949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给这对师生安排了最后一次隔空交集,彼时的萧克已是第四野战军的参谋长,大军所向披靡,而刘嘉树作为长沙绥靖公署参谋长、兵团司令,在湖南战场一败涂地,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次被俘。   这次他被送往北京关押,巧合的是,萧克当时也在北京工作,有关单位曾私下告知萧克,战犯管理所里有个国民党将领在打听他,想见见这位当年的学生,但此时此刻,大局已定,性质已变。   萧克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表现得十分理智,他深知如今两人身份已不仅仅是旧时师生,更是两个阶级的代表,那曾经过往的私交已经在1931年的那块银元和释放中仁至义尽,在1949年的大环境下,他不便过问,也不便去探望。   刘嘉树后半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直到1972年病逝,从广州的赠书之谊,到兴国的解缚赠金,再到北京的避而不见,两人关系的演变,恰如那段动荡岁月的缩影:个人情谊在时代的洪流中,终究要为历史的选择让步。 信息来源:军人学者萧克:唯一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的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萧克

0 阅读:0
山有芷

山有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