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妮三届无金,讨论度却始终居高不下,这本身就很值得琢磨。 有人说她输在年纪,林雨薇小2岁,刘景扬只小14天,看似差距不大,但短跑赛场,毫秒之差就能定胜负,年龄带来的体能储备、恢复速度差异,确实藏在细节里。但更关键的是,对手在进步——林雨薇从陪跑者冲到前排,刘景扬更是横空杀出,她们的成长轨迹更“传统”:埋头训练,低调备赛,把镜头前的曝光转化成了赛场内的突破。 也有人批她“爱表现”,赛前高抬腿、指天怒吼,被说是“把赛场当秀场”。但换个角度看,正是这些极具辨识度的动作,让更多人记住了100米栏这个项目。以前谁会关注田径亚锦赛的跨栏决赛?现在因为她,多少人守着直播等发令枪?体育需要专业性,也需要破圈力,吴艳妮用争议换来了项目关注度,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输了比赛,“张扬”成了原罪;可若赢了,这些或许就是“个性”的勋章。竞技体育最公平,也最残酷——实力决定话语权。28岁的年龄,对短跑选手来说不算优势,但只要她还在跑道上,每次起跑都是对质疑的回应。 下一届赛场能不能再见她?不好说。但至少现在,她让更多人知道,除了金牌,赛场上的坚持、争议、真实,同样值得被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