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要从日本接回中国了! 2026 年 2 月 20 日,注定是个让中日两国熊猫爱好者都关注的日子。根据中日此前签订的合作协议,日本境内最后两只大熊猫 “晓晓” 和 “蕾蕾” 将踏上回国之路,这也意味着持续数十年的日本大熊猫租借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 “送熊猫回家”,背后藏着一连串让中方不得不终止合作的原因。 最让人没法接受的是日方挪用熊猫保护专项经费的操作,据曝光的信息显示,这笔专门用于熊猫饲养、健康监测的经费,竟然出现了 120 万美元的缺口。 要知道,大熊猫作为珍稀动物,日常饮食、医疗护理都得靠专业投入,竹子要选新鲜的箭竹、冷箭竹,体检得用专门的设备,这些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撑。 把保护经费挪作他用,本质上就是对熊猫的健康不负责任。 除了经费问题,日方的饲养不规范也早有端倪。大熊猫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极高,温度、湿度都得控制在合适范围,饮食的洁净度、营养搭配更是不能马虎。 但有消息透露,日方部分饲养环节简化了流程,甚至出现过喂食不及时、居住环境清洁不到位的情况。 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对娇贵的大熊猫来说,可能会影响健康状态。中方工作人员多次沟通提醒,却没能看到明显改善,长期下来,自然没法放心继续合作。 更让中方无法容忍的是日方擅自商业使用熊猫形象的行为。熊猫租借协议里明确规定,熊猫相关的商业开发必须经过中方同意,收益也得有一部分用于熊猫保护事业。 可日方不少企业却打着 “熊猫” 的旗号,随意推出周边产品、搞商业宣传,从文具、玩具到餐饮、旅游套餐,五花八门,却没按约定将相关收益投入熊猫保护。 这种 “只蹭热度不履行义务” 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合作的初衷,也触碰了中方的底线。 其实中日熊猫合作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熊猫就成了两国友好交流的 “使者”。 当初中方同意租借熊猫,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进两国人民的感情,同时共同推进大熊猫的保护研究。 这些年,中国熊猫在日本确实收获了不少粉丝,很多日本民众特意跑到动物园打卡,熊猫相关的展览、活动也常常人气爆棚。 可友好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遵守约定,日方的一系列操作,显然背离了这份初心。 有人可能会问,就因为这些事终止合作,是不是太较真了?其实一点都不。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更是全球的珍稀动物,每一只的安危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中方愿意把熊猫借给日本,是信任,更是责任。可如果合作方不能履行保护义务,甚至利用熊猫谋取私利,那继续合作不仅达不到保护的目的,还可能让熊猫的权益受损。 终止合作,既是对熊猫负责,也是对这份合作关系的尊重。 随着 “晓晓” 和 “蕾蕾” 的回国,日本将迎来没有大熊猫的日子。对很多日本熊猫粉丝来说,这可能会有些失落,但反过来想,这也是一次提醒 —— 任何基于珍稀动物的合作,核心都应该是保护,而不是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目的。 如果不能守住这个核心,再美好的合作也难以长久。 未来,或许还有国家会向中国申请租借大熊猫,但前提一定是能够切实履行保护义务、遵守合作约定。 毕竟,熊猫作为 “友好使者”,传递的是善意和责任,而这份责任,需要合作双方共同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