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 中日两国都没有任何领导人突然宣布了要动 中日并未宣布动武,但近期高层磋商未达成共识,气氛趋于紧张。双方虽无走向冲突的明确动作,但分歧未能弥合,双边关系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自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已进入第四年,俄罗斯因持续遭受西方制裁,经济付出了沉重代价。 截至2025年11月,俄罗斯基准利率维持在16.5%左右;其年度消费者通胀率已降至7.12%,较此前持续回落,但整体通胀压力仍存,按照西方标准该国已进入衰退期。 需明确的是,衰退是俄罗斯在制裁与战时经济下的被动结果,并非主动选择,俄央行正通过系列举措缓解经济压力,而非“以衰退换改革时间”。 在海空力量对比上,中国实力持续增强,日本则不断加大美制武器采购力度。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2020至2024年间,日本武器进口量较上一个五年大幅增长93%,成为全球第六大武器进口国,且期间其进口武器的97%均来自美国 其采购的美制装备包括宙斯盾驱逐舰、147架F - 35隐形战机(含F - 35A/F - 35B型号)、“战斧”巡航导弹等,核心目的是强化远程打击与区域防控能力(注:日本潜艇为本土研发制造,并非美制)。 中日经济深度绑定,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083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日本半导体设备、汽车等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与供应链,而中国在机械电子等领域,也需日本高端制造设备提供支撑。若发生冲突,将对双方产业链造成致命打击。 当前日本舆论普遍渴望美方支援,同时日本正加紧采购远程打击武器,态度尤为迫切。 中日在东亚的博弈已成为既定趋势,双方能否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妥善管控分歧,将直接影响区域局势的稳定与走向。 俄乌冲突已经摆明白,军事对抗根本没赢家,俄罗斯的高通胀、高利率就是实打实的教训。 中日这边更没必要往冲突上靠,3000亿美元的贸易体量,连续16年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产业链早就绑在一起了。 日本花大价钱买美制武器,进口量涨了93%还97%依赖美国,看似求安全,其实是把自己推到地缘博弈的风口上。 现在关系一紧张,日本旅游、水产、制造都受影响,真冲突起来双方都得吃大亏。东亚要稳,关键不是比谁武器强,而是坐下来沟通,靠合作稳住利益纽带,别被零和思维带偏了路。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国际社会也密切关注着中日关系的走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多次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一些中立国家也主动提出愿意为中日双方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对话与交流。 对于美国而言,其在这场博弈中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一方面,美国不断向日本出售武器,看似是在支持盟友,实则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战略。另一方面,美国也不希望看到中日之间爆发大规模冲突,因为这可能会打乱其在亚太地区的整体布局。 日本国内也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政府的激进做法。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当前的外交政策,他们深知战争一旦爆发,受苦的将是日本的普通民众。日本的中小企业主们担心贸易中断会让他们失去赖以为生的市场,而普通消费者也开始担忧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的增加。 中国始终坚定地奉行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倡导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中方愿意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与日本保持正常的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同时,中国也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通过和平谈判、建立互信、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地区的长治久安和共同发展。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清形势,摒弃零和思维,与中国一道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