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刘震云说:“当你接触的人越多,就会发现: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抠抠搜搜一辈子反而过不好,省出了病,省不出福;那些越过越好的人,都很舍得为自己花钱。勤勤恳恳当牛马,辛苦劳累一辈子,还不让自己享点福?人这一辈子,最憋屈的活法不是穷,而是有钱不会花。” “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如今常被年轻人挂在嘴边,却让很多老一辈人直皱眉头。这背后,不仅仅是代沟,更是一段深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经济记忆与生存哲学的碰撞。 为什么上一代人,比如我们的父母、祖辈,普遍信奉“省到就是赚到”?这得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 因为他们大多数人成长,或工作在改革开放之前,那是一个物质极为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粮食靠粮票,穿衣靠布票,买肉得用肉票。收入微薄且固定,整个社会商品供应严重不足。 在这种环境下,“节俭”首先不是为了存钱,而是一种为了生存下去的,简单说就是强制性生存策略。当资源总量恒定且有限时,除了“省”,几乎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善生活或应对风险。而这种对匮乏的深刻恐惧,如同烙印一般,成为了他们那一代人最牢固的财务观念。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舍得花钱”了呢?核心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因为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从一个“短缺经济”变成了一个“过剩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如何生产出更多的东西”,转变为了“如何消费掉生产出来的东西”。 在这个新环境下,金钱的属性也悄悄改变了。对于上一代人,钱更像是一种“储存物”,是凝固的财富,花掉一点就少一点。而对于在商品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钱更是一种“流通物”,是活的工具。 在此期间他们意识到,可以通过花钱,投资教育提升自己、购买服务节省时间、体验生活拓宽视野,也可以换取未来更大的赚钱能力,和更优质的生活品质,从而形成一个“赚钱-提升-赚更多钱”的正向循环。 当然,提倡“舍得花钱”绝非鼓励无度的挥霍和消费主义。我们把钱花在,能提升自身价值的地方(如技能培训),花在能改善长期生活质量的地方(如优质的家电、健康的食品),花在能带来持续快乐体验的地方(如旅行)。 这与盲目囤积奢侈品、陷入网贷陷阱有着本质区别。健康的“舍得”,是基于对自身财务的清晰规划和未来生活的理性投资。 只能说,从“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到“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中国人消费观念的演变,是一部微缩的社会经济发展史。它无关对错,只关乎时代在个人身上的投影。 理解这种变迁,不仅能让我们更包容地与长辈沟通他们的“抠门”,也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规划自己的“舍得”。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拥有花不完的钱,而是摆脱了对贫穷的恐惧,让金钱这把工具,为我们换来更宽广的人生和更从容的未来。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