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北京胡同里,一场冲突让邻居们重新认识了钱钟书一家。 那个总埋首书堆的文弱学者,抄起木板就往门外冲;平时温婉的杨绛像护崽的母狮,死死拽住对方衣袖;刚经历丧夫之痛的钱瑗捂着脸站在一旁,指节攥得发白。 谁也没想到,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会为一句"臭寡妇"的辱骂大打出手。 搬家前,钱钟书夫妇住在清华园的教授楼,书架从地板顶到天花板。 1973年迁入的两间小屋,逼仄到三人转身都难。 新邻居是对年轻夫妇,起初还客气打招呼。 直到某天钱瑗下班撞见邻居往自家门口倒污水,提醒两句竟招来耳光。 杨绛听见争吵冲出来时,正看见女儿嘴角渗着血丝。 "你们敢动我女儿试试!"平时连踩死蚂蚁都不忍的杨绛,此刻像换了个人。 她扑上去撕打,却被对方狠狠掼在地上。 里屋的钱钟书闻声冲出来,抄起墙角那块用来挡门的木板就劈过去。 邻居夫妇没料到这个戴眼镜的老头如此凶悍,连滚带爬地退回屋里。 这场架后,钱钟书的木板在门后立了很久。 其实钱瑗那时正处在人生的艰难时刻。 三年前丈夫王德一因"五一六"冤案自杀,她在隔离室外站了三天三夜,最后只收到一张冰冷的死亡通知。 再婚嫁给杨伟成后,她把继子女当亲生,每周六坐三站公交去灯市口买糖耳朵,回家路上还背英语单词。 邻居那句"臭寡妇",无疑是往伤口上撒盐。 这个总被父母称为"读书种子"的姑娘,后来成了北师大英语系的传奇。 她教学生时,会把《韦氏大辞典》里密密麻麻的批注复印给大家看,说这是父亲教她的"笨办法"。 编《实用英语文体学》时,她带着学生逐字核对原著,有次发现某篇论文抄袭,硬是翻遍图书馆找出原版。 英国专家不服她的教学方案,她直接搬来一摞专著,蓝眼睛的教授最后竖着大拇指说"Yuan,youworkedmehard"。 书架上那部《韦氏大辞典》,钱钟书批注了整整三十年。 空白处的蝇头小楷里,藏着他们一家三口最温馨的时光。 2001年,90岁的杨绛把72万稿酬捐给清华,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捐赠仪式上她没说话,只展示了钱钟书批注的辞典复印件。 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钱瑗未完成的《实用英语文体学》下册。 但北师大外语系的老教授们总说,她办公室的灯总亮到深夜,窗台上永远摆着给学生烤的红薯。 那些被她从抄袭边缘拉回来的论文作者,后来都成了她的朋友。 如此看来,真正的家风从来不用多说,就像钱家那扇总关不严的木门,门后藏着比学术更珍贵的东西。
1955年,北京作协的2楼窗口,一双眼睛正死死盯着楼下做操的年轻女人。她22岁,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