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7岁的清朝摄政王载沣因王府东墙被春雨泡塌,修墙缺钱,决定卖掉醇亲王府。 说起载沣这个人,得从头讲。他1883年出生在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南府,生母是侧福晋刘佳氏,父亲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那时候家里已经出了一个皇帝,就是他二哥光绪帝载湉,所以载沣从小就带着光环。光绪十六年父亲一死,七岁小孩就承袭了醇亲王爵位,成了第二代醇王。 十八岁那年,庚子事变闹得最凶,清廷让他去德国给克林德被杀的事赔礼。他带队到柏林,德皇要他跪,他死活不跪,只肯鞠躬,硬是把这趟屈辱差事办得有点骨气,回来后名声反倒上去了。光绪二十八年,慈禧给他指了荣禄闺女瓜尔佳氏当福晋,婚礼办得风风光光。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和慈禧几乎同时驾崩,三岁大的儿子溥仪被抱上龙椅,载沣顺势成了监国摄政王。那几年他掌着军政大权,想整顿朝纲,组建皇族内阁,还把禁卫军抓在手里。可他没啥从政经验,优柔寡断,关键时刻总下不了狠手。宣统三年武昌一打响,各省独立,他赶紧把袁世凯请回来,签了罪己诏,最后只能辞职回家,从此关门当老百姓。 民国那会儿,他先在北京待着,后来搬天津租界,又回北京。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宫,他悄悄把家里古董字画分批卖到琉璃厂换钱。溥仪去东北当伪满皇帝,死活要他过去,他去了一趟就装病跑回北京,还把茶杯摔地上骂儿子不像话。日本人几次拉拢,他一概不理。 北平解放后,载沣挺积极,家里改叫同志,主动去扫盲班学字,还把藏书捐给图书馆。王府那时候早就不像样了,仆人跑光,空房子一大堆,修缮费压得人喘不过气。五十年代初,好多满清贵族不是坐吃山空就是挥霍光光,他不一样,脑子转得快。 1950年春天连下好几天雨,东墙一下就塌了一大段。留下的几个老仆人拿铁锹清理碎砖,载沣拄着拐杖去看了,算了半天账,修不起。他把子女叫到一块,说了大实话:守着大宅子饿肚子,不如换点实际东西过日子。长子溥儁当场就急了,觉得丢祖宗脸,拒绝分那份钱。 那阵子国立高级工业学校正缺地方办学,主动找上门来谈。双方坐下来谈价,折合九十万斤小米成交。一半钱给载沣自己买小院,一半分给八个子女。签字那天,他亲自在契约上按了手印。搬家前让人拿白布把门口石狮子眼睛蒙上,东西一件件抬上车,1950年夏天全家搬到东四附近一处普通四合院。 搬走后日子简单多了,自己劈柴种菜,晚上跟邻居下棋。七十多岁还去扫盲班学写字,家里旧称呼全废了。他把多年攒的书捐给首图,还拿钱帮胡同里两个孩子交学费。1951年初老病犯了,又染风寒,2月3日就走了,六十八岁。 王府卖掉后成了学校,后来主体建筑当办公楼,西花园1963年周恩来安排给宋庆龄住,古槐凉亭全留下了。现在北航老校区、国家宗教局还在那块用地,整座王府基本没拆,成了北京少有完整留下的清代王府。别的王府多半没了,唯独它因为这次“贱卖”活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