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虽然英年早逝,亲政时间也不长,但他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不过,也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皇帝。 赵煦自幼聪慧,深得父亲宋神宗的喜爱。赵煦九岁时,神宗去世,辽使前来吊唁。宰相蔡确担心赵煦会因为两国人服饰面貌不同而害怕,所以事先给赵煦打了预防针。没曾想赵煦说,都是人没什么好怕的。这么小的年纪,就有如此气度,可见非同一般。 赵煦继位时年纪太小,都是由高太后理政。高太后是个铁腕手段的女人,处事强硬,她把新政全部废除,对当时的北宋影响很大。高太后去世后,赵煦亲政,作为新政的拥护者,他自然重新任用新党为官,再次推行新法,北宋王朝的状态也有所回暖。 《宋史》说:“哲宗以冲幼践阼……天下人心,翕然向治。奈何熙、丰旧奸枿去未尽,已而媒蘖复用,卒假绍述之言,务反前政,报复善良,驯致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矣。”《啸亭续录》中也这样评价:“宋哲宗天资聪粹,实有为之主,天不阙宋,乃早崩陨,致使徽、钦嗣之,陨丧厥基。”二者都认为,赵煦在位时,为晚年的北宋续了一口气,可惜奸佞仍在,徽钦无为,最终致使北宋落得个“靖康耻”的下场。 年幼即位的皇帝都有个共性,那就是在任初期没有执政权,赵煦也不例外。高太后临朝听政,赵煦自然被大臣们忽略,甚至在赵煦到了亲政的年纪,高太后仍然不想还政,直到高太后去世,赵煦才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从小到大积攒的压抑让赵煦产生了逆反心理。另一方面,赵煦对高太后充满了憎恨,而对神宗充满了敬仰。所以在亲政后,赵煦似乎钻不出这个牛角尖,加重了新旧两党的对立,埋下了宋朝党争的祸患。 如果高太后控制欲没有这么强,不压制着赵煦的成长,这位年轻聪慧的君王,也许不会如此偏执。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