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加码对乌援助,呼吁动用俄冻结资产,欧洲事务要“自己说了算”? 德国消息! 11月26日,德国总理默茨在联邦议院一般性辩论中宣布,德国将在2026年联邦预算中增加30亿欧元对乌援助,使总额达到115亿欧元,并明确表示希望将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用于支援乌克兰。 他特别强调,任何未经乌克兰和欧洲同意、由某些大国擅自谈判达成的和平计划,都无法为乌克兰带来真正可持续的和平,欧洲的事务必须由欧洲自己决定。 默茨的这番表态,放在当前俄乌冲突持续胶着的背景下,格外引人关注。作为欧盟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德国的对乌援助力度变化,向来被视作欧洲对乌政策的“风向标”。从最初的犹豫观望到如今的持续加码,两年多时间里,德国的立场转变背后,既有对乌克兰局势的担忧,也有欧盟内部的政治博弈,更离不开美国在背后的推动。 大家不妨想想,115亿欧元的援助总额,听起来是笔不小的数目,但分摊到漫长的冲突周期里,再考虑到现代战争的巨额消耗,这笔钱能起到的实际作用恐怕要打个问号。乌克兰战场上前线对峙、后勤补给、民生重建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注入,德国的新增援助,更像是为乌克兰“续力”,而非能改变战局的“强心针”。更关键的是,德国自身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能源危机的余波尚未完全消散,工业生产成本高企,民众生活压力不小,在这种情况下持续增加对外援助,国内的反对声音其实一直在发酵。 关于动用俄罗斯被冻结资产支援乌克兰的提议,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目前,西方各国冻结的俄罗斯海外资产规模不小,但这些资产的处置一直存在巨大的法律争议。国际法框架下,未经主权国家同意擅自处置其资产,本质上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俄罗斯此前已经明确表态,若西方敢这么做,必将采取对等反制措施,这可能会让本就紧张的俄欧关系进一步升级,甚至波及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而且,这种做法还可能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任何国家的海外资产都可能因地缘政治冲突被随意处置,这对全球投资环境的冲击不可估量。 默茨强调“欧洲的事务必须由欧洲自己决定”,这话听着提气,但现实却没那么简单。欧洲大陆的安全格局,长期以来都与美国深度绑定,北约的存在让欧洲在军事上很难真正“自主”。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通过向欧洲输送能源、出售武器,进一步巩固了对欧洲的影响力。欧洲各国在对乌援助、对俄制裁等问题上,很难完全摆脱美国的意志。所谓的“欧洲自主”,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态,实际操作中处处受到掣肘。如果真要实现自主,欧洲首先需要构建独立的安全防御体系,摆脱对美国军事力量的依赖,这显然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事情。 更值得注意的是,默茨反对“某些大国擅自谈判达成的和平计划”,看似是在维护乌克兰和欧洲的利益,实则可能让和平谈判的进程变得更加艰难。俄乌冲突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外交谈判,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任何排斥相关方、单方面主导的“和平计划”,都很难得到各方认可,也无法带来真正可持续的和平。欧洲想要在和平进程中掌握主动权,更应该做的是积极推动俄乌双方回到谈判桌前,而不是通过加码援助、发表强硬表态来激化矛盾。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给双方民众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也让全球经济、能源、粮食等多个领域受到冲击。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是停火止战、恢复和平,而不是持续的对抗和加码。德国作为欧洲的重要大国,与其纠结于增加援助额度、炒作资产处置等话题,不如发挥自身的经济和外交影响力,推动局势向缓和的方向发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