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没实力就坐小孩那桌。中国财政部发布了重磅消息:欧盟的公司不允许参与中国的
欧盟,没实力就坐小孩那桌。中国财政部发布了重磅消息:欧盟的公司不允许参与中国的政府医疗采购,而且,其他非欧盟公司若想参与投标,使用的欧盟进口医疗设备也得限制在合同金额的一半以内。这一刀,直接砍在了欧洲医疗巨头的痛处。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一个月前,6月20日,欧盟突然动用《国际采购工具》,宣布未来五年内禁止中国企业参与价值50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器械公共招标。他们声称这是对中国“歧视性采购政策”的回应,理由是中国通过优先国产设备让欧盟对华医疗器械贸易从顺差变成了逆差。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保护本土产业的借口。中国商务部直言,欧盟此举是“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措施。政策落地后,首当其冲的是欧洲高端医疗设备企业。财政部列出的50种受限产品里,既有医用磁共振设备、X线诊断设备这类“大块头”,也有日常医用耗材。以西门子为例,其高端影像设备过去在中国政府采购中占比颇高,但新规实施后,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本土企业的同类产品可能会迅速填补市场空白。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同比下降4.7%,国产替代趋势明显。广州一位医疗器械从业者透露,他们公司欧盟进口设备的业务占比已从过去的两成降到了一成,更多订单转向了国产和美国产品。不过政策也留了余地,在华欧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受限制,只要他们的设备是在中国本土生产,依然可以参与竞标。这意味着西门子、飞利浦等企业如果加快本土化进程,把生产线和研发中心搬到中国,仍有机会保住部分市场。比如飞利浦目前95%的产品已实现本土生产,但其CT球管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未来能否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全链条国产化,将成为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生存的关键。对中国来说,这步棋既是反制也是布局,近年来,联影医疗的PET-CT、东软医疗的高端磁共振设备已达到国际水平,国产替代率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中已达30%-50%。财政部的政策相当于给本土企业吃下“定心丸”,推动更多医院在采购时优先选择国产设备。更重要的是,这为中国医疗产业升级争取了时间,赛迪顾问预测,到“十五五”末,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2.27万亿元,占全球28%。国际舆论对此反应不一,欧盟中国商会批评欧盟的单边措施破坏公平竞争,而一些人认为,中方政策符合WTO非歧视原则,因为在华欧资企业并未被排除在外。美国FDA今年3月也将112种中国医疗器械列入“额外审查清单”,全球医疗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正在加剧。不过中国医疗器械出口并未因此停滞,2025年一季度对欧出口额仍同比增长11.65%,欧洲市场的依赖度正在降低。欧盟想通过限制中国企业保住技术优势,却忽视了中国本土产业的崛起速度。当联影医疗的超导磁体技术突破国外垄断,当东软医疗的CT设备在县级医院批量装机,欧洲企业曾经的“不可替代性”正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