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要满足,关键在于两人不内耗,
这种内耗在刚一起时是感受不到的,但当一起久了,有了孩子人到中年后,这种内耗感会越来越大。
例如,我们会觉得伴侣没法继续像最初那样对自己好,很多事都越来越倦怠了,有的人还随着分歧越来越多,发现现在的伴侣,跟自己最初预期的有很大差别,
这种差别带来失望感。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想真的分离,分开回归一个人又会很不惯。于是我们会变得“既希望——又失望”,“既想理解,但又愤怒”的状态,
在我的案例中,有的来访者说自己看到老公就很内耗,看到他每天姿态跟刚结婚那会完全不同, 说他也不听,反而说我脾气不好总给他压力,还说要离婚。
我说,你知道你们之间问题在那里么?她说,是他不改变,我看着就烦。
然后我问,你感觉烦但你还想他改?她说,回想起来老公不是一无是处,他性格好,一开始也温柔,比很多男人都好脾气。
但这种好和坏互相融合的心理,就好像冷水热水一对冲,就会蒸发一样,我们对感情的动力也随之消耗了。
所以说我们不想面对的累,是情绪层面的。
真正要去理解另一半,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需求,认知,期望去了解对方。
第一、从需求角度
我们可以看对方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的背后,是想被满足什么,有什么需求。例如夫妻关系中的吵架,是对方想被满足什么么?他想满足的感受背后,有哪些是我们能做到的?当我们知道另一半想要的安全感,其实跟自己需求的不冲突时,关系可以更容易互相满足;
第二、从认知角度
世界上不存在真正“三观合”的人,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方式背后,都有成长,经验,以及各种影响。所以我们理解的爱,可能跟对方理解的爱不同,有很多在感情中的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总觉得自己另一半应该和自己一样,不可能有超过自己认识的部分,所以就带来很多的失望感。
接受另一半跟自己的不同,是长期关系的关键第一步。
第三、期望值
伴侣对我们的期望,也是间接导致他可能有心理变化的原因。例如另一半希望我们懂他,会照顾他,但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也会失望,甚至有情绪。但作为我们来说,只是看到伴侣表现的一面,却没看到他的心理变化,毕竟这些是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学常识的,做不到的人会觉得都是抽象的理论,而学不会。
但从婚姻,爱情,亲密关系角度看,如果我们想要更高层面的幸福。
想感受互相支持后所拥有的力量感,先去认识亲密关系,认识伴侣的心理,再去认识自己,这是很有必要的事,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扩展自己的认知,这也是最好的做法。也是想谈一段健康的关系,想被满足,被爱所需要做的。婚姻要满足,关键在于两人不内耗,
这种内耗在刚一起时是感受不到的,但当一起久了,有了孩子人到中年后,这种内耗感会越来越大。
例如,我们会觉得伴侣没法继续像最初那样对自己好,很多事都越来越倦怠了,有的人还随着分歧越来越多,发现现在的伴侣,跟自己最初预期的有很大差别,
这种差别带来失望感。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想真的分离,分开回归一个人又会很不惯。于是我们会变得“既希望——又失望”,“既想理解,但又愤怒”的状态,
在我的案例中,有的来访者说自己看到老公就很内耗,看到他每天姿态跟刚结婚那会完全不同, 说他也不听,反而说我脾气不好总给他压力,还说要离婚。
我说,你知道你们之间问题在那里么?她说,是他不改变,我看着就烦。
然后我问,你感觉烦但你还想他改?她说,回想起来老公不是一无是处,他性格好,一开始也温柔,比很多男人都好脾气。
但这种好和坏互相融合的心理,就好像冷水热水一对冲,就会蒸发一样,我们对感情的动力也随之消耗了。
所以说我们不想面对的累,是情绪层面的。
真正要去理解另一半,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需求,认知,期望去了解对方。
第一、从需求角度
我们可以看对方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的背后,是想被满足什么,有什么需求。例如夫妻关系中的吵架,是对方想被满足什么么?他想满足的感受背后,有哪些是我们能做到的?当我们知道另一半想要的安全感,其实跟自己需求的不冲突时,关系可以更容易互相满足;
第二、从认知角度
世界上不存在真正“三观合”的人,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方式背后,都有成长,经验,以及各种影响。所以我们理解的爱,可能跟对方理解的爱不同,有很多在感情中的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总觉得自己另一半应该和自己一样,不可能有超过自己认识的部分,所以就带来很多的失望感。
接受另一半跟自己的不同,是长期关系的关键第一步。
第三、期望值
伴侣对我们的期望,也是间接导致他可能有心理变化的原因。例如另一半希望我们懂他,会照顾他,但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也会失望,甚至有情绪。但作为我们来说,只是看到伴侣表现的一面,却没看到他的心理变化,毕竟这些是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学常识的,做不到的人会觉得都是抽象的理论,而学不会。
但从婚姻,爱情,亲密关系角度看,如果我们想要更高层面的幸福。
想感受互相支持后所拥有的力量感,先去认识亲密关系,认识伴侣的心理,再去认识自己,这是很有必要的事,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扩展自己的认知,这也是最好的做法。也是想谈一段健康的关系,想被满足,被爱所需要做的。婚姻要满足,关键在于两人不内耗,
这种内耗在刚一起时是感受不到的,但当一起久了,有了孩子人到中年后,这种内耗感会越来越大。
例如,我们会觉得伴侣没法继续像最初那样对自己好,很多事都越来越倦怠了,有的人还随着分歧越来越多,发现现在的伴侣,跟自己最初预期的有很大差别,
这种差别带来失望感。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想真的分离,分开回归一个人又会很不惯。于是我们会变得“既希望——又失望”,“既想理解,但又愤怒”的状态,
在我的案例中,有的来访者说自己看到老公就很内耗,看到他每天姿态跟刚结婚那会完全不同, 说他也不听,反而说我脾气不好总给他压力,还说要离婚。
我说,你知道你们之间问题在那里么?她说,是他不改变,我看着就烦。
然后我问,你感觉烦但你还想他改?她说,回想起来老公不是一无是处,他性格好,一开始也温柔,比很多男人都好脾气。
但这种好和坏互相融合的心理,就好像冷水热水一对冲,就会蒸发一样,我们对感情的动力也随之消耗了。
所以说我们不想面对的累,是情绪层面的。
真正要去理解另一半,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需求,认知,期望去了解对方。
第一、从需求角度
我们可以看对方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的背后,是想被满足什么,有什么需求。例如夫妻关系中的吵架,是对方想被满足什么么?他想满足的感受背后,有哪些是我们能做到的?当我们知道另一半想要的安全感,其实跟自己需求的不冲突时,关系可以更容易互相满足;
第二、从认知角度
世界上不存在真正“三观合”的人,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方式背后,都有成长,经验,以及各种影响。所以我们理解的爱,可能跟对方理解的爱不同,有很多在感情中的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总觉得自己另一半应该和自己一样,不可能有超过自己认识的部分,所以就带来很多的失望感。
接受另一半跟自己的不同,是长期关系的关键第一步。
第三、期望值
伴侣对我们的期望,也是间接导致他可能有心理变化的原因。例如另一半希望我们懂他,会照顾他,但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也会失望,甚至有情绪。但作为我们来说,只是看到伴侣表现的一面,却没看到他的心理变化,毕竟这些是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学常识的,做不到的人会觉得都是抽象的理论,而学不会。
但从婚姻,爱情,亲密关系角度看,如果我们想要更高层面的幸福。
想感受互相支持后所拥有的力量感,先去认识亲密关系,认识伴侣的心理,再去认识自己,这是很有必要的事,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扩展自己的认知,这也是最好的做法。也是想谈一段健康的关系,想被满足,被爱所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