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假药贩子张长林有这么一句台词: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这种病你没法治。 此言一出,引来无数人的反响,贫穷带来的灾难实在太多太多,直压得人喘不过气。 张长林作为假药贩子是可恨的,但他的这句话不可谓不露骨,直戳现实让很多人陷入沉思。 也许,你辛辛苦苦数十年攒下的存款,甚至不够让你在ICU住半个月,人们害怕生病,不是说病痛有多折磨,而是要花很多钱。 树挪死,人挪活,贫穷的现状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纵观我们的祖国,几十年前的中国,还是积贫积弱的中国,饥荒年代人们啃树皮嚼树根。 现如今,已经没有人吃不饱、穿不暖,身处现实社会,已经不至于食不果腹。 但有的人是注定一辈子穷命,有的人即便面临一定的经济匮乏,也能在今后的人生中东山再起。 但有的人即便有好的赚钱机会,也不知道去争取,他们是穷惯了的。 而穷惯了的人,身上有这4种藏不住的“味道”。 节衣缩食,不敢消费 穷人家庭出身的人,都有着相对谨慎的消费观,对于物品的价值会反复确认,生怕自己买到性价比不高的东西而造成浪费。 但这也是好的,毕竟节俭本就是一种美德,但消费观念、价值观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相对升级,不能总是停留在某个层面。 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一成不变的人,会逐渐与社会脱节。 他们不敢消费、不会消费,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消费带不动收入,刺激不了个人对收入的需求,也就始终富不起来。 该花的钱要花,对于建设基本的幸福生活所需的消费,是一定要花出去的,人们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消费观念。 时常焦虑,精神内耗 没钱的人自然会时常担心,就好像闹饥荒的年代,吃了上顿没下顿,手里没有余粮,也就经常处于焦虑状态。 放到现在也是这样的,穷日子过惯了的人,总是对自己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充满担忧,比如今天又要交电费、充话费,总而言之就是对花钱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担忧。 即便来说他们手里有钱,但仍然还是保持着焦虑的情绪状态。 他们想着自己手里的钱并不是很多,将来还有很多花钱的地方,想着自己不如别人会挣钱,收入相对低下等等。 这就是自己为自己带来的精神内耗,他们往往是“向钱看”而不是“向前看”,总是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担忧无比。 没有自信,自卑自责 穷人自卑是一定的,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在这现实社会中,有钱就有一定的地位,有钱人就有着瞧不起穷人的资本,只是他们是否遵循道德罢了。 相对而言,穷人的认知、见识都不如有钱人,也体会不了有钱人挥金如土的生活,这种物质上的差距往往使人时常感到自卑。 穷所导致的自卑,其体现在于认为富人就高人一等,将别人的幸福生活都归咎于有钱这一点上,而看不到别人在其他方面的努力。 穷人的自卑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比较,毕竟财力就是实力的象征之一,看着别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对比自己的普通日子,可谓天差地别,甚至于跟有钱人站在一起也会显得拘谨。 认知低下,眼界狭隘 有的人穷不仅穷在物质方面,还穷在认知和眼界上。 因为贫穷所带来的自卑,使其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资本,只有低头做人埋头苦干以维持生计,而不想着去提升认知,不想着去开阔自己的眼界。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看看这个世界,去看尽人间百态,去体验体验大都市的繁华。这其实是相当有必要的。 穷不可怕,毕竟钱都是可以慢慢赚的,有的人即便没什么钱甚至是负债累累。 但他们还是不紧不慢地生活着,因为他们自信自己这一辈子能赚到可观的财富。 这样的人的认知和眼界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穷人是天差地别的。 眼界狭隘、目光短浅也是穷人的一大特征,也是他们穷的根源。 世上之人,有贫有富,不能说富人要高穷人一等,也不是说穷人就注定要被人踩在脚下。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钱财乃身外之物,有钱与没钱并不能说明什么,追求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就是好的。 人不分三六九等,即便对方在物质、精神层面都不如自己,也不能看不起别人。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为富不仁者迟早会遭报应,艾跃进曾说:富人和穷人,我一定向着穷人。穷人往往也是饱受剥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