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这张被修复照片中的女子,是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她是县长家的千金,也是最爱周恩来的女人。可遗憾的是,周恩来年仅9岁时,她就因为肺结核而离世了,享年31岁。 周恩来的苦日子,是从母亲离世时开始的。可以说,母亲死后,他尝尽了人间的各种辛酸。 母亲在世时,他的家境虽并不富裕,可因为母亲善于理财,家里的日子一直不错,家里甚至还能拿出余钱给他读书,给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母亲去世后,他不得不跟着养母陈氏一起生活。也在此时,父亲因为无法体面安葬母亲而抛下他外出了。这就等于:他在失去母亲的同时,也失去了父亲的陪伴。 更悲惨的是,周恩来十岁这年(相当于如今的小学四年级),养母陈氏也去世了。他不得不跟着自己的八叔一家一起生活。在八叔家的日子里,周恩来虽然没有尝到寄人篱下的苦楚,却也过得非常辛苦。 每天早上,年幼的周恩来需要送两个弟弟去上学,然后,他才能忙里偷闲地去表舅家寄读,晚上回家,他又得记录八叔家零星的收支账目。这样的生活,他过了整整两年。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寄住伯父家,这个伯父,就是那篇著名的小学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里的“伯父”。 也是直到此时,周恩来才能够一门心思地读书。可此间,周恩来身边毕竟没有父母,他所感受到的“漂泊感”始终围绕着他。 期间,周恩来不可避免地会想起生母万氏,可他每次想起生母,都带着深深感激。在他的不断强化下,母亲在他心中的形象越来越美好,他对母亲的感恩也越来越深。 他因为失去母亲而遭受的种种苦痛,也终成为磨砺他成长的存在。这些苦难,还让他从小懂得人间疾苦,让他对这个世界的人事,始终怀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对于好人而言,苦难会成为成就他的所在;对于坏人而言,苦难则是毁灭他的所在。一样水土养百样人,同样的苦难亦是如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