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具巨擘宋仕良:从猪棚到“文具航母”,五大慈善基金点燃家乡公益热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古人的智慧结晶,用在江苏兴达文具集团董事长宋仕良身上恰如其分。 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出身,宋仕良凭借一股不屈不挠的韧劲和独特的商业眼光,硬是将一个猪棚变成了如今被誉为“文具航母”的庞大企业帝国。 想当年,17岁的宋仕良,手握一个“PVA+水+甲醛”的配方,借了200元钱租下一个猪棚,便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英雄出少年”,宋仕良正是凭借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硬是在商海中闯出了一片天。 90年代初,宋仕良征地建厂,员工增至五十多人。到了2005年,更是买下200多亩土地,建造了现代化的厂房,引进了八条最先进的胶水全自动生产线。 这一跃,不仅仅是产能的提升,更是企业向现代化、自动化迈进的标志。这样的速度,这样的规模,简直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商海风云录”。 但宋仕良并没有满足于此,近几年在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持续稳健的发展策略,甚至在2017年还计划投资2亿元,新建一个国际化的文具生产车间。 这样的胆识和魄力,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然而,宋仕良的成功并非只局限于商业领域。他深知“饮水思源”的道理,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回馈社会。 早在1989年,他就开始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从最初的每年3万元,到后来的180万元“兴达爱心圆梦基金”,累计捐助的大中小学生已超过900人。 此外,还创建了50万元的“兴达脱贫致富基金”帮助150家农户,设立“兴达尊老爱老基金”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春节慰问金,累计发放4400多人次,金额440余万元。 2008年,设立“民生公益基金”,捐资300万元给宜兴市慈善总会和50万元给周铁镇敬老院。2009年,建立500万元的“兴达大病救助基金”帮助周铁镇百姓。 2010年,他承担了下邾街扩建改造工程,将破旧乡道改造成四车道马路。这样的善举,不仅仅是金钱的投入,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宋仕良还创建了“兴达脱贫致富基金”、“兴达尊老爱老基金”等多个公益基金,涵盖了教育、扶贫、养老等多个领域。 这些基金不仅为当地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点燃了家乡人民的公益热情。这样的善行,无疑为宋仕良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尊重。 正如热播剧《都挺好》中所展现的那样,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仅要有商业上的成就,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 宋仕良正是这样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成功”。在我看来,宋仕良的成功故事对普通创业者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创新思维是关键,他通过简单的配方起步,逐步发展成文具航母,展现了不断尝试和突破的精神。 其次,坚定的决心和持续的努力是成功的基石,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使企业不断壮大。最后,他的慈善行为展示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公益精神,这也是企业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深刻启示告诉我们,创业需要创新思维、坚定的决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结语:宋仕良,这位从猪棚走向世界的文具巨擘,不仅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了创业传奇,更用五大慈善基金点燃了家乡公益的熊熊火焰。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那么,你准备好在人生舞台上大展拳脚了吗? 面对困难,你是否会像宋仕良一样勇敢前行?你又将如何用实际行动点燃公益的热情?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