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泽连斯基宣布乌军开战以来首次炮弹充足,大家不要太当真: 司机不是军人,他不懂军事

泽连斯基宣布乌军开战以来首次炮弹充足,大家不要太当真: 司机不是军人,他不懂军事,只是在社媒上宣传罢了。 …… 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嫌自己火力过剩的事。 即便是二战时代,几乎把硫磺岛、佩里硫、冲绳…炸平的霉菌,也总是抱怨火力不足、火力支援不到位。 弹药,只有多多益善,从未有过够的时候。 …… 在军队中,部队的弹药补充单位为“弹药基数”。 即理论上平常状态,作战单位每日补给量。 譬如:某型155mm榴弹炮,1个弹药基数60发,重量约4吨多,1辆卡车满载(还要有炮弹箱、减震物、备用油料、抢修设备、押车警卫…等载重余量)。 考虑到战场恶劣路况,弹药车难以满载,有时得1.5辆运载车次。 1个炮兵连,1个弹药基数往往需要10年卡车运输。 …… 而激烈战斗,炮兵有时1天要打2-3个基数的弹药。 1个炮兵连,光运弹药就需要20-30辆中型卡车。 卸车需要多少人来搬运?大家可以自己推算下。 …… 而1984年“松毛岭大战”。 发射量最大的火炮,①个白昼就打了超过300发炮弹、约5个弹药基数。 军队的军车不够用,麻栗坡的民用卡车被紧急动员来运炮弹。 炮兵阵地后方,弹药车穿梭不断、连绵几公里长。 PLA的炮兵,人数和体力根本来不及搬运这么巨量的弹药,麻栗坡和周边几个县的民兵,动员了几千人,以人海战术保障后勤,向前输送炮弹。 …… 152加榴炮的炮管都打红了,炮身上的油漆都燃烧了。 就组织大量人力,向山后的炮兵阵地运水,用凉水浇泼炮身降温,接着再猛轰,①天战斗下来,炮管就报废了。 …… 小小“松毛岭高地防御战”,PLA就打了超过40万发炮弹,越猴也打了10多万发。 即便如此猛烈而持续的炮火支援,也曾因炮弹暂时给供应不上,而出现了短暂的火力支援空窗。 就这么会儿炮火减弱,越猴就冲上了“李海欣高地”。 没有炮兵火力,仅靠机枪、突击步枪、地雷、手榴弹、炸药包…根本挡不住越猴的人海冲锋。 李海欣的加强步兵班几乎全部阵亡,高地暂时失守。 防御主峰的步兵团团长,紧张到昏厥。 …… 关键时刻,装甲兵的59式冲出山坳,用100mm坦克炮发射榴弹,猛轰越猴冲击部队的侧翼,为炮兵运送弹药赢得了些时间。 当日下午,后续补充的炮弹运到,炮兵恢复了火力轰击,才最终打垮了越猴菌的最后强攻。 …… 乌军每个月也就打5-6万发炮弹,即便现在翻倍吧,每月12-13万发射弹量。 何谈炮弹供应充足??? 更艰难的战斗,还在后面。 西夷和乌族,要做好八年抗战的艰苦准备。 炮弹生产不是增加50%、100%,而是要增加至少①个数量级。 莱茵金属CEO阿明近日的报怨,我不看好乌的前景,阿明说德国几个部门目前还没颁发其在乌生产155炮弹的授权许可,德国内产线的采购订单并不足,其产能利用率没有达到高峰。还透露说站争一开始就打算在波兰开设产线但障碍很大没成,只有建在乌国内才稳妥。 欧美这些年一直是以空军为主低烈度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已经没有正规战争那种高烈度高火力的配置了。也许吧,如果让俄直接对上北约,光光空军就把俄的后勤可以打垮。但乌军不同啊,乌军空军远弱于俄空天军。而现在进入一战到二战模式的打法,就需要大量的炮弹提供火力密度了。但是欧美炮弹增产始终上不来,现在炮弹产能少得可怜,年产10万发简直是儿戏,欧洲或者美国达到日产10万发炮弹才可以应对大规模战争。 不进入全面战争动员,欧美连一天一万发都做不到。乌军还是指望FPV吧,就当手机生产,一年几百万架,防守是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