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都在议论“姜萍回应拿下数学竞赛全球12名”的事情,点赞的人居多,怀疑真实水平的人也很多。 也有很多人,觉得姜萍上中专,而不是高中,太不可思议了。 毕竟,中专在大家的眼里,是万不得已才会去的学校,谁都希望上高中,上名牌大学。 作为70后的我,也是一个中专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乡里的初中上学,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初中毕业考试。学校有两个班,一百个同学左右。 因为家庭穷困,加上中专毕业会分配工作,因此我去了市里的中专,学习和电力有关的专业。 “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中专毕业的时候,分配工作很难了,正是中专学校、地方分配制度改革的风口。 不得已,我去了深圳打工。 到深圳,当我拿出中专文凭的时候,招工的人就笑了,带着一丝嘲讽,一系列的怀疑。人家就喜欢大学生,认为拿着中专文凭的人,根本不能胜任工作岗位。 我说,我有相关的从业证件,我可以试一试。 但是对方极不耐烦,也不看我的证件。 我忽然想,难道招工,不是找一个能够好好工作的人,而是找一个文凭很高,工资要求很高的人吗?动手能力重要,还是讲道理、写论文的能力更重要? 因为第一学历是中专,太多的工作,和我擦肩而过。 从实践角度看,中专学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也不是低人一等。只是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中专学校里也有自律的人,学习成绩好的人;本科学校里,也有慵懒散的人,坐等吃喝的人。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学历代表一个人学习的经历,而不是一个人学习的成果。 我们要学会包容,允许各种学历的人存在,给人更多的机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把能干,敢干,会干的人,推到社会的中间,成为顶梁柱,才是最佳用人方法。 只要每个人的长处,都有了舞台,每个人都会是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