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国家养老压力,清华教授杨燕绥建议:退休后,晚15年再领退休金,中间这段时间去打短工…… 初次听到这个建议时,我感觉这就是个笑话。 如果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成三种的话,分别是釜底抽薪、扬汤止沸、火上浇油,那么这位教授的建议无异于最后一种,为何这么说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先弄懂下面这些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要缓解养老压力? 说到养老压力,就不得不提到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多岁提高到了现在的78岁左右。 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新生人口数量大幅下降。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而年轻劳动力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的局面。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养老的人越来越多,而交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以前是10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现在变成了2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压力可想而知。 问题二:中国养老压力有多重? 据统计,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也就是说,到那时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 与此同时,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也在不断扩大。有专家估算,到205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可能高达8-10万亿元。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吓人,但其实并不难理解。想象一下,如果你家里有一个老人需要养老,每月需要5000元,那么一年就是6万元。 如果全国有2.67亿老人都需要这样的养老金,那么一年就需要16020亿元。而且这还只是按照目前的物价水平计算的,随着通货膨胀,未来的养老金支出只会更高。 问题三:老年人的退休金都是哪来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退休金不是我们自己工作时交的吗?为什么还会出现缺口呢? 其实,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模式,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交的养老保险,并不是存起来将来自己用,而是用来支付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就需要不断有新的人加入,才能维持运转。 但问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交钱的人越来越少,而领钱的人越来越多,这样下去,退休金迟早会枯竭。所以,国家才会想方设法延迟退休年龄,增加养老金的来源。 问题四:50岁退休后,晚15年再领退休金,能否缓解养老压力? 答案是不能,不仅不能,而且还可能会适得其反。 从年龄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虽然达到了78.6岁,但要等到65岁才能领退休金,这会导致很多人担心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年纪。 要知道,78.6岁只是一个平均数,有人活到90多岁,就意味着也有人可能60多岁就离世了。 如果真的要等到65岁才能领到退休金,恐怕会有不少人"领不到"就走了,这对于辛苦工作了一辈子的人来说,未免太过残酷。 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打短工也可能会加重市场内卷,抢夺年轻人就业机会。现在的就业市场已经够卷了,如果再加入一大批有经验的老年人,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会更大。 考虑到就业压力大、年龄等因素,大量年轻人可能会放弃缴纳社保,而社保的亏空又会加重养老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再说了,60多岁了,身体素质肯定大不如前,让他们去做园丁、保洁这些体力活,真的合适吗?虽然杨教授说得轻巧,但现实中哪有那么多轻松的工作在等着退休老人去做呢? 其实,解决养老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高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等。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不应该以牺牲普通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 养老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是,我们在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和公平性。不能因为担心未来的养老压力,就剥夺了当下老年人应得的权益。 毕竟,每个人都会变老,今天我们为老年人争取的权益,就是在为将来的自己争取权益。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养老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