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9岁的核武器研制专家魏世杰退休,带着妻儿返回家乡,没想到,妻子和女

肆时说说 2024-11-20 13:21:53

1990年,49岁的核武器研制专家魏世杰退休,带着妻儿返回家乡,没想到,妻子和女儿竟接连要自杀,得知背后原因,无数人动容落泪。   魏世杰的童年,是在家乡的田间地头度过的,父母都是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魏世杰从小就展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在村小学里总是名列前茅。   这份对学习的热情,也延续到了县里的中学,尤其是在数理化方面的天赋,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1959年,对魏世杰来说是命运转折的一年,他考上了山东大学物理系,这在当时,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大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依旧名列前茅,扎实的理论功底为他赢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毅然选择了投身祖国的核科研事业,成为一名“铸剑者”。   魏世杰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学术,畅谈未来,他们之中,有的后来也投身国防科研,有的继续深造,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段同窗情谊也成为魏世杰日后回忆里最珍贵的片段,更加坚定了他为国奉献的决心。   1964年,魏世杰从象牙塔走向了戈壁滩,来到了位于青海的221厂——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23岁的他,进入最危险的爆破部件组,负责研制核武器的炸药部件,正式开启了他为国“铸剑”的生涯。   在青海221厂,魏世杰亲历了中国核武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他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和技术难题,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他先后担任课题组组长、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持了17项第一代、第二代核武器的科研项目。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质,魏世杰与家人长期分离,戈壁滩上,风沙肆虐,辐射的威胁也如影随形。   1969年11月,一场实验室爆炸事故夺走了许多同事的生命,这给魏世杰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项工作的危险性。   他的未婚妻林文馨在一场实验事故中,不幸遭受了致命的辐射伤害,最终离开了人世,痛失爱侣的打击并没有击垮魏世杰,他将悲痛转化为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后来,他与同样在基地工作的陈位英结为夫妻,组建了新的家庭,并育有一儿一女,然而,夫妻二人常年忙于科研工作,对孩子的照顾只能委托给老人。   1990年,魏世杰的母亲年事已高,无力再照顾孩子,魏世杰和妻子才得以调回家乡工作,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阖家团圆的喜悦,而是接踵而至的打击。   回到家后,魏世杰发现14岁的儿子魏刚智力发育迟缓,经诊断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几年后,女儿魏海燕又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妻子陈位英也无法承受,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并多次出现自杀倾向。   一家四口,三个生活无法自理的病人,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魏世杰一个人身上,他照顾着妻子和女儿,还要兼顾儿子的生活。   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魏世杰,他用惊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他不仅悉心照料家人,还积极参与科普教育工作,退休后的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年轻人讲述核科学的故事,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22年来,他义务为30万人做了500余场科普报告,他用自己的退休金和政府补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位重病亲人长达28年。   魏世杰还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小说,他用文字记录下那段尘封的历史,也记录下自己和家人共同走过的风雨历程。   对于魏世杰来说,人生或许充满了苦难,但只要家人还在身边,他就觉得幸福,他常说:“知足常乐”,这四个字,或许就是他面对生活苦难的最好诠释。   魏世杰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隐忍的一生,他把青春献给了国家的核武事业,把爱给了风雨飘摇的家庭。   他或许不是聚光灯下的英雄,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0 阅读:10
肆时说说

肆时说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观世间万象,品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