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22岁的蔡锷迎娶大7岁的刘长姑,怎料大龄新娘誓死不嫁。就在大家不知如

姗姗谈历史 2024-11-20 22:03:54

1904年,22岁的蔡锷迎娶大7岁的刘长姑,怎料大龄新娘誓死不嫁。就在大家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名女子突然站了出来:“我嫁。” 代替刘长姑出嫁的女子,正是她的妹妹刘新英。婚后7年,蔡锷成为云南省长,婚后11年,又成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对于刘新英而言真有一种“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感觉,而悔婚的刘长姑则后悔不已。 1882年,蔡锷生于湖南宝庆的一户贫困农家,父亲是做个沿街叫卖豆腐的,有一次,4岁的蔡锷跟着父亲卖豆腐,被当地富豪刘辉阁碰到。 刘辉阁有看相识人的本领,他见蔡锷聪慧过人,定是可造之才,不仅资助他的衣食住行,还主动让他进自己私塾念书。 果然,蔡锷十分聪明,9岁便能吟诗作赋,10岁熟读四书五经,13岁中了秀才,15岁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 眼看着蔡锷一步步出人头地,刘辉阁将大女儿刘长姑以娃娃亲的形式,提前许配给了蔡锷。 刘长姑自幼锦衣玉食,任性娇纵,十分不能理解为何父亲要将这个穷小子带到家里来读书,并且草率地将自己许配给他,对这门婚事她十分反感却又不能违抗父命。 1899年,蔡锷赴日留学,次年回国参加起义,立志救民救国。后来,起义失败,他再次回到日本读书,凭借聪明才干,自费考取了东京陆军士官学校,要知道,他一开始学的是经济学,后因成绩优异而改为官费。 1903年10月,蔡锷从士官学校毕业,在100多名学生中,他的成绩排名第三,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 值得一提的是,蔡锷两度赴日留学,一切开销皆是刘辉阁的资助。 22岁的蔡锷从日本学成归来,信守承诺,准备迎娶刘长姑为妻,为了等蔡锷,刘长姑硬是从花样年华等到了29岁的老姑娘,她因此愈加怨恨蔡锷。 结婚当天,花轿临门,刘长姑说什么也不愿意嫁给蔡锷,场面一度尴尬。刘辉阁拧不过女儿,却也不想因为这件婚事弄得“恩人"变“仇人”,正在大家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一个女子突然跳出来说:“我嫁”。 这个女子便是蔡锷后来的大夫人——刘新英。 刘新英本是刘辉阁的侄女,父亲死后,她与母亲依仗叔叔而活。见姐姐不愿意嫁,主动替姐嫁人,刘辉阁见状长长地送了一口气,在父母亲人的见证下,刘新英高高兴兴地上了花轿。 蔡锷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十分佩服妻子的侠义风骨,于是给她改了一个名字:刘侠贞。 后来,蔡锷投身革命事业,刘新英则留在湖南老家照顾婆婆,两人聚少离多。就在蔡锷积极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他的生命里出现了第二个女人——二夫人潘慧英。 潘慧英出生于云南士绅家族,从小就受过西方教育,她不仅有学识,而且容貌俏丽,身边有不少追求者。 1911年,蔡锷出任云南都督,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才貌出众的潘慧英,而身穿戎装的他也深深吸引着她,两人几次攀谈之后,认定是彼此的知音。 蔡锷毫不避讳自己老家已有妻儿,受过西方教育的潘慧英思想开明,并不看重名分,很快,两人便举行了婚礼。 婚后,两人感情深厚,不仅是因为潘慧英温柔贤能,更是因为她受过高等教育,与刘新英是决然不同的女子,相比较大夫人,潘慧英更讨蔡锷的欢喜。 在蔡锷短暂的人生中,潘慧英是陪伴时间最长的女人,无论是常年在外征战,还是后来辗转国内外就医,她始终相伴左右,哪怕在孕中也要事事亲为。 蔡锷也习惯与她的陪伴,如果分隔两地,一有空他就会给她写信倾诉思念之情,并毫不避讳与之讨论革命大事。 他们之间,是夫妻,更是知音。 1916年11月蔡锷因病去世,享年34岁,他临终遗言令人泪目,他说: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说完便倒在了潘慧英的怀中,北洋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他成为近代国葬第一人。 在葬礼上,潘慧英悲痛欲绝,他亲眼看着心爱之人离去,那时,两人结婚才刚刚三年,正是浓情蜜意的时候。 她从不计较名分,三年里忙着生儿育女(二子一女),为人十分低调,作为督军夫人却很少露面,以至于蔡锷生前好友,都不知道潘慧英竟是二夫人。 蔡锷去世这天,她含泪将他的一缕头发剪下,编入自己的发髻当中,以示永不改嫁的决心,那一年,她才21岁。因为蔡锷生前不贪财,所以死后并无太多家产,潘慧英此后以教书为生,独自拉扯大两个孩子。 相比较潘慧英,蔡锷的原配,那个勇敢追爱的刘新英就显得落寞得多,婚后大部分时间是在老家照顾婆婆,夫妻二人聚少离多。 袁世凯称帝之前,曾将蔡锷软禁在北京,在此期间,刘新英和婆婆来京陪伴,并在此期间生下长女。后来在小凤仙的帮助下,蔡锷成功逃脱,自此以后,夫妻二人再也没有见过。 或许有人会为刘新英愤愤不平,她侠肝义胆,勇敢追爱,到头来,还不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但当事人刘新英并不后悔嫁给蔡锷,还独自养大了蔡锷潘慧英的儿子蔡端。 只能说,感情的世界,冷暖自知。历史开讲

0 阅读:0
姗姗谈历史

姗姗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