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海的一对老两口在获得了4套拆迁房后,便把其中3套房子都给了儿子,甚至又陆续把自己40多万的养老钱都交给了儿子一家。没曾想,在房子过户之后没多久,儿子就因为一点小事把老母亲推倒在地,老两口对此感到十分的心寒,于是便想要回房子和自己的养老钱,可儿子儿媳却怎么都不同意。在这之后,一气之下的老两口便将儿子一家告上了法庭,而法院最终的判决亮了! 家是生命中最后的避风港,是人们逃离外界纷扰的港湾。可是,有时暗流涌动,港湾也会变得狂风大作。就像贾建民和沈桂花的遭遇,他们本想在晚年安享天伦之乐,却遭到亲生儿子的冷遇。 上世纪90年代,贾家人在上海市区的一个旧里弄里住了几十年。渐渐的,整个街区都被纳入了市区改建的大计划。 拆迁虽然让老两口暂时搬出了心爱的老房子,但新房也在不远处等着他们。毕竟在上海能分到几套拆迁房,归根结底还是命不错的。 贾建民和沈桂花操持家务,将一家老小11口人的生计托付给儿子小贾。 小贾很勤快,靠着从事装修装潢生意,渐渐攒下了一笔积蓄。在可以分房的那年,老两口很大方,只分了两套房子,另外三套都给了儿子小贾和儿媳。 除了房子,收归小贾名下的,还有老两口几十年的养老钱。 那些钱原本就是为了晚年生活准备的,现在却也主动交到了儿子手里。老两口对儿子的信任是无私的,他们以为依赖儿女才是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后的保障。 可惜,事与愿违。拆迁之后不久,老两口就发现儿子一家开始疏远他们了。小贾夫妻外出旅游,把一对年过八旬的老人扔在家里,连招呼都没打一声。 有一次,两位老人独自在家照看几个孙子,竟被小贾责骂"没经验"、"不会照看孩子"。 渐渐地,儿子一家开始防范起老两口来。小贾将三套拆迁房都过户到了自己名下,老人家仍旧无房可归。此外,交出去的养老钱也遭到了冷遇,老两口再也看不到那笔钱影子了。 最让人发指的是,有一次老两口主动照看孙子,却遭到了儿子的人身伤害。小贾因为一些小事,竟然将八旬的母亲沈桂花狠狠推倒在地,致使老人受伤。从此,老两口的信心彻底破碎了。 经过反复考虑,贾建民和沈桂花只能走上维权之路。 全家的积蓄都已归儿子所有,这可能是他们维护权利的最后机会。于是,老两口立即向法院申请撤销对儿子的所有赠与,要求收回房子和养老钱。 在法庭上,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小贾表示,自己购房付款都是来自个人收入和借款,老人家的养老钱只是"捐赠"。他声称,自己尽到了赡养父母的义务,并没有错误。 不过,从小贾一家的种种作为来看,法官认为儿子并没有切实履行赡养义务。礼轻情意重,不管养老钱是否属于"捐赠",取之有道、用之应当珍惜。更何况,儿子对老人家的伤害已经触犯了刑法。 最后,法院判决支持了贾建民、沈桂花的诉求。儿子小贾被判必须归还所有赠与财产,即三套拆迁房的产权份额和40多万元养老钱。这对老人家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二审维持了原判,小贾最终败诉。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人们不禁感叹:谁能想到,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的老人,最终会遭此横祸? 部分人认为,小贾之所以如此无情,完全是玩忽职守、罔顾家教。可是,在我看来,这背后折射出家庭观念的巨大转变。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仅凭个人努力很难承担起巨大的赡养责任。更重要的是, 很多年轻人已经背负沉重的生活压力,即使心存孝道,也难以全力以赴。 回想当初,贾家老两口之所以慷慨相赠房产,一方面是出于对儿子的无条件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达到"反哺"的目的。在当下这个物质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年轻人未必会像过去那样,将赡养父母视为理所应当的责任。 无独有偶,近年来类似案例屡见不鲜。赠与财产之后被吞噬,晚年无力赡养自己,这已经成为不少老年人的梦魇。这样看来,在产权纠纷中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权益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总的来说,这起案件教训惨痛。它揭露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一些冷暄,警示子女们更要重视对老人的尊重和赡养。只有夫妻和睦、儿女孝顺,家庭才能和和美美;只有各方共同努力,老年人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为晚年生活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11月14日,上海的一对老两口在获得了4套拆迁房后,便把其中3套房子都给了儿子,
沙僧说事
2024-11-23 10:39:05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