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发烧为什么要多喝水 ?】 这4类人要当心小感冒拖成大病 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感冒了,最常听到的叮嘱之一就是“多喝水”。仿佛多喝些水能“治愈”感冒,加快身体恢复的进程。感冒时多喝点儿水,确实能给身体带来不少好处,但有些情况却不能多喝,否则会对健康不利。
[星星]为什么感冒了要多喝水
感冒时多喝水,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能给身体带来以下好处:
- 加速新陈代谢,使尿量增加,加快毒素的排出;
- 对于伴有发热症状的人,多喝水,能经由汗液的蒸发或小便的排泄散热,使体温降低,有利于缓解发热症状;
- 补充因呕吐、腹泻而造成的水分消耗,利于身体恢复;
- 保持口腔、鼻黏膜的湿润,一定程度上阻止感冒病菌的入侵,缓解感冒带来的不适症状。
但在喝水时,建议遵循少量、多次、慢饮的原则——
- 单次饮水量约200毫升
- 单日饮水量不超过3000毫升
不要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喝水,以免破坏机体的电解质平衡,引发低钠血症等。
[星星]有些情况不建议多喝水
患冠心病、心衰等心脏疾病的人喝水过多,心脏就不得不加大输送血液的力度和速度,有可能会引起胸闷等不适症状。尤其是心衰患者,要格外注意。
患急慢性肾炎、肾衰竭、尿毒症等肾脏疾病的人大量喝水,会让体内电解质不平衡,给肾脏造成负担,加大对肾功能的损害。
以上两类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感冒时如何喝水,应根据病情听取医生的具体建议。
[星星]如何判断自己是流感还是感冒?
最快速、最精确的方法当然是病原检测,在临床,如果非要鉴别是由何种病毒造成的感冒,方法可以有病毒培养、抗原检测和 PCR。但是,如果没有办法及时进行检测,那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上还是可能出现一些差异:
普通感冒主要有鼻塞、喷嚏、流涕、中低度发热等症状,但很少出现明显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而流感往往起病急、进展快,多有明显发热(部分人体温可达39~40°C),伴咽痛、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也可有呕吐、腹泻。
[星星]感冒了应该注意哪些事
1. 这种情况要拍胸片
对于合并发热(38℃以上)、气短、咯血、疑似肺炎、心力衰竭、免疫缺陷、吸入性中毒等情况的患者,建议尽快进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此外,若感冒症状持续5天未缓解反而加重,或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0天,并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并发症,也建议尽早进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稠厚脓性鼻涕和痰液、副鼻窦(通常为单侧)和咽部疼痛加剧、体温38℃以上、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增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呼吸困难和(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
2. 这4类人群要当心小感冒拖成大病
对大多数患者而言,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通常在10天以内。部分人群可因感冒继发严重并发症,因而更要重视防治,具体包括以下四类人群:
①65岁以上老年人;
②孕妇;
③儿童及免疫低下人群;
④重要器官具有基础疾病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结构性肺病。
3. 普通人不建议用抗病毒药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不建议应用利巴韦林和普来可那立等抗病毒药物治疗感冒。
4. 适当补充维生素
生活在寒冷地区且经常参加剧烈运动的人和体力劳动者,可适量服用维生素C,有助于防感冒;
推荐维生素D缺乏人群补充维D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
对于饮食正常、不缺维生素E的成年人,不建议通过补充维E预防感冒。
5. 选择感冒药应慎重
非处方抗感冒复方制剂虽有疗效,但也有一定不良反应,有的甚至会诱发严重后果。建议患者在应用非处方抗感冒药前,充分咨询医生意见。
此外,还要勤洗手,季节交替时做好保暖工作,有助于预防感冒。感冒患者最好单独住一个房间,出房间时戴好口罩,同时提醒家人戴口罩。若一周左右症状没有缓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新浪健康派综合生命时报、科普中国、深圳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