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直在追求用“本体”形式,在现实时空中的运动过程。人的意识就是信息空间上的“本体”。 无论是什么理论,它所给出的客观事物的描述,都是某个物理参数的守恒方程形式。 牛顿万有引力方程,它所给出的客体的“本体”,就是质量参数,实际上还是没有“根”的一个参数,由“惯性”定义的参数,而“惯性”又是由何而来呢? 那么,一个客体的“本体”,能只是一个质量信息可完全描述的吗?显然不行。 以前所有的量子力学的科学家的困惑就是在微观世界的“本体”描述上。海森堡试图用东方神秘主义表达量子世界的图景,正是基于量子力学方程没法进行所谓“本体”描述。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正是源于此。两个可对易参量或算子,可精确测量;两个非互易的参量或算子,只能守恒测量。 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是“本体”描述的,其语言表达形式,目前看,也只能“非完全”描述。你可以在你的大脑的思维意识中,“本体”描述客体,但一旦转化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本体”就类似“分形”、“离散”化了,类似线性空间上的展开。而实际上,线性空间上的“基”展开形式,都只是单一参量的展开。 所以说,AI与人脑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AI是用单一物理参数,形式或叫信息形式地描述客观“本体”,这叫数据挖掘;而人脑是用语言,结合语义信息、语用信息、语效信息,形成一个尽可能“完备”的客体的“本体”,在信息空间,或叫形式空间上的描述,这就是知识挖掘,而且,人类意识的根本特点,就是他的“主动性”,或叫“自主性”,或叫“能动性”。 量子力学在努力追求“海森堡理想”,用波函数进行“笼统”描述,例如,狄拉克符号描述,类似张量形式,多个矢量并形成的张量形式,但是,在这种量形成的代数集合上的规则运行会产生矛盾,而无法实现客体的“本体形式”的变换运动。 广义相对论,实际上还是延续牛顿引力理论的,质量参数的“本体”描述。因此,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统一,或者说,引力与电磁力的统一形式,必须是在“本体”描述下的统一;在数学形式上,目前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在抽象数学,新的集合理论形式上有希望;人类至少在语言形式上有不完备的客体“本体”描述。 以前的哲学家,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尼采…,包括维根斯坦,他们都是在客体的“本体”描述上,没法前行,以至于一直在“盲人摸象”。 维根斯坦就是困惑于语言对客体不能完备的描述“本体”,但人的意识却能“把握”客体的本体。 量子力学用复数狄拉克符号,表示n个参量(自旋、宇称、偏振等)的“综合体”形式。当两个复数乘积,在欧拉联络下是实数时,则标志着,量子状态空间上的量子事件“坐实”发生,也就是量子叠加态坍缩至量子本征态,这里两个复数积,实际上是两个狄拉克复数之积。 量子隧穿,就是粒子的量子状态波函数(在势垒边界上的驻波),与势垒波函数乘积(碰撞)后的“坐实”,从而粒子穿越势垒发生量子隧穿,这其实也是一种量子干涉形式。也就是说,量子干涉、电子约束在原子能级空间、双缝量子干涉,与量子隧穿都是一样的客观过程,都是量子状态波函数,在约束空间上的,碰撞“坐实”或叫叠加态坍缩至本征态的过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