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融媒宋文静)在秦岭北麓的沃土上,宝鸡这座承载着周秦文明的历史名城,正以另一种方式书写着生态文明的崭新篇章。作为陕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宝鸡拥有陆生野生动物600余种、野生植物2300余种,珍稀物种占比达全省半数以上。近年来,从朱鹮在千湖湿地翩跹起舞,到黑鹳在虢川河悠然觅食,再到“鸟中大熊猫”黄胸鹀现身渭河市区段,这座城市用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
历史文脉与生态基因的交融
宝鸡的生态保护并非偶然。作为“周秦文化发祥地”,这里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渭河与千河的滋养,造就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朱鹮、黑鹳、黄胸鹀等珍稀鸟类的频繁现身,正是这片土地生态修复的生动注脚。例如,2023年千湖湿地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标志着宝鸡在朱鹮保护领域已形成从人工繁育到野化放飞的完整技术体系。从2014年首次野化放飞30只朱鹮,到如今监测到58只“千阳籍”朱鹮在野外筑巢繁育,这一跨越十年的生态工程,不仅让“东方宝石”重现秦岭以北,更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法治护航与全民参与的合力
宝鸡的生态保护实践,离不开法治与公众意识的双重支撑。市政府会议专题部署鸟类保护工作,从猎捕、交易到运输环节实施全链条监管。这种“严查严管严打”的治理模式,与日常巡护形成互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宝鸡市救护伤病野生动物161头(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头(只),二级保护动物48头(只)。这些数字背后,是林业工作者、志愿者与市民共同编织的守护网络。例如,太白林业局工作人员在虢川河发现黑鹳种群后,迅速启动生态监测,并联合社区开展科普宣传,避免人为干扰。这种“发现—保护—宣传”的闭环机制,让生态保护从政府行为转化为全民自觉。
科技赋能与文化赋能的探索
在宝鸡,生态保护不仅是科学命题,更是文化使命。千阳县建成全国首家朱鹮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讲述朱鹮保护故事;渭河生态治理工程中,湿地修复与观鸟步道建设同步推进,让市民在亲近自然中增强保护意识。更值得关注的是,宝鸡将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岐山县蔡家坡镇依托朱鹮栖息地开发生态研学路线,吸引学生参与鸟类监测;太白县以黑鹳为原型设计文创产品,让“鸟中熊猫”成为城市新名片。这种“用好珍稀动植物这张名片”的策略,既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又为生态保护注入经济动能。
从“生态自觉”到“全球担当”
宝鸡的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朱鹮从1981年全球仅存7只到如今突破1.1万只的奇迹,离不开宝鸡等地的接力守护。而黑鹳、黄胸鹀等濒危物种的回归,则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如市民在渭河河堤发现黄胸鹀后,主动联系专家确认物种并呼吁保护,这种“生态自觉”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湿地中的朱鹮剪影,宝鸡的文明叙事始终与自然共生。当“东方宝石”在秦岭北麓振翅,当“鸟中熊猫”在渭河之畔嬉戏,这座城市正以生态保护为笔,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