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黑科技’,我们就能更直观、更及时地把握天气脉搏,为中考期间的各项保障提供有力决策依据,心里踏实多了!”随州市教育局负责人万宝岑看着气象预警信息智能接收终端(以下简称“天气盒”)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信心倍增。
6月20日,湖北入梅首场暴雨遇上中考,全省气象部门和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都紧绷神经积极应对此轮暴雨,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通过“天气盒”智能显示终端获取最新的预警信息、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核心气象资料,及时调整应急预案,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科学的出行指引,精准护航考生顺利中考。
“天气盒”是湖北省气象部门推进精准预警响应机制的缩影。近年来,湖北省气象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通过精准预警响应机制、智能网格预报体系、多部门联动平台等创新举措,显著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高位推动构建精准预警响应机制
今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天气盒”在乡镇广泛应用。目前,1200多套“天气盒”已覆盖全省乡镇及重点村,部分县市还创新应用于能源、化工产业园和旅游景区、水利工程等气象高敏感场所。
这得益于2021年中国气象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在部省合作联席会议中签署合作协议,中国气象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气象高质量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示范省,进一步提升期限高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共建实施暴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精准预警响应工程、华中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能力建设工程以及暴雨研究中心、精准预警响应机制建设。
在中国气象局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湖北省气象部门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与机制改革深化,全省已构建覆盖全域的精准气象防灾体系,实现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全域覆盖,暴雨预警准确率突破90%,基层防灾响应效率提升超80%,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气象动能"。
湖北省气象局还联合长江委、长江海事局印发长江流域天气雷达和长江干线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各行业按照气象行业标准建成气象监测设施71台套。推动行业数据共享应用,共享34137个流域观测站点数据,实现一个库、一张图、一终端。
此外,湖北省气象部门优化业务流程与技术体系。全省建成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程,实现0-14天实时协同预报、15-60天延伸期预测,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0.2%,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超60分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与19个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精准预警、智能服务、多部门协同,构建起覆盖全领域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科技赋能筑牢防灾减灾数字基座
为大力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业务转化,湖北省气象部门部署2.2千万亿次/秒高性能计算机集群,构建全国暴雨数据中心和长江流域气象数据中心。
全省升级新建560个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1077个,新建18部X波段雷达,监测覆盖率提升至91.7%,乡镇覆盖率达100%。
为直达"最后一公里",湖北省气象局新建了基于通信大数据的靶向发布系统、12121语音叫应系统,与原有省突系统完全融为一体,各系统互联互通,通过“云+端”部署方式改造,使系统能够为应急、自然资源、住建、水利等多部门同时使用,并可随时查看各级各部门预警信息发布送达情况,此外还解决了之前无法向外省号码发送预警短信的局限,确保所有用户都能接收到预警。
针对各部门发布出口不统一、发布速度慢、送达不及时等问题,湖北省气象部门将预警短信的发送速率提升到2000条/秒,10分钟之内可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全省80万责任人,解决了之前预警发布“大水漫灌”的痛点,实现精准靶向发布。
新的12121系统实现了与现有融媒体、天擎及省突系统的有效融合,能够提供多场景服务方式,并实现自动将预警信息转成语音播报,跟踪反馈拨打效果,“闭环式”监督落实“叫应”方便各部门快速查找问题点,高效履职尽责。同时实现了人工视频叫应,方便临灾指导及灾情现场反馈。
湖北省气象部门还通过"31631"递进式预警机制,实现6小时风险预警、3小时风险通报、1小时风险叫应。另外,县乡两级部门通过“一张图”调阅天气形势、雨情实况,避免全域响应造成的资源紧缺。
此外,自主研发的“天气盒”终端在922个乡镇水利、应急部门推广应用,实时接收暴雨、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2025年还面向重点村,定制开发了村级版本“天气盒”,进一步扩大“天气盒”覆盖面。设备接入全省“631”递进式预警机制,集成12379短信、语音叫应与靶向发布等先进通讯技术,与应急责任人等紧密联动,实现早提醒、滚动预报、临灾语音播报,预警信息30分钟内直达防汛责任人。
服务精细推动多领域场景化应用
从人工巡查到智能预警,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天气盒”正成为湖北基层防灾的“神经末梢”。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这张覆盖全省的“智慧防灾网”,在守护江河安澜、城市运维保障、农业生产丰收等领域发挥“气象智慧”。
今年进入汛期以来,30分钟内红色预警送达率达98%,成功应对多轮暴雨过程。赤壁市试点电子围栏技术,将暴雨临灾预警受众从44万人精准缩至1.8万,减少行政成本超60%。
“以前防汛像‘盲人摸象’,现在数据说话。”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四级调研员魏修明指着“天气盒”)链接屏幕上的实时雨量图说。
江夏区气象局副局长谢晓宇介绍:“今年设备运行以来,成功预警4次强降水过程,有效缓解了江夏区低洼路段积水问题,辖区居民防灾意识显著增强。”据了解,江夏区利用“天气盒”靶向发布临灾短信38万余条、发布预警信号短信6万余条,有力水务等部门的调度和城市排涝工作,快速消除农庄涵洞等易渍水点积水,保障江夏区主次干道通行顺畅,保障安全的同时减少了行政成本,获地方政府高度肯定。
不仅是守护江河安澜,在场景化应用方面,精准预警也起到“守护者”作用。多轮极端天气后,宜都市减少农田受灾面积预估120亩,居民防灾知识知晓率提升至81%。湖北交投江汉运营公司指挥调度中心通过“天气盒”,提前知晓精准气象信息,及时预警荆州境内强对流、大风天气,实时提醒荆州段内高速在行车辆,并实施限速管控,有效降低事故风险。洪湖市长林继军肯定“天气盒”在完善地方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同时立足县域特色农业与水产资源,深化气象服务创新,推动了洪湖莲藕品牌建设。(作者:高迅芝方思达郭黎周芙如李克潘彭刚徐明崔芸嘉涂珊珊罗嘉邓艳君熊飞顾宇责任编辑:陈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