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菜刀来村委会干活!”榕江一村支书一声令下,全村老少迅速集结,不料,随后的一幕直接将军民鱼水情具象化了,还收获央视点赞!网友:这就是小时候课文里看到的军民鱼水情。 2025年6月,贵州榕江地区遭遇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暴雨如注,河水迅速上涨,淹没了大片农田和村庄,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榕江乃至贵州省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投入全力开展救援和重建工作。 在这场与洪水抗争的行动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展现出军民鱼水情深,彰显出中国人民坚韧团结的精神风貌。 尤其是在一个受灾村庄里村支书一声令下,男女老少齐聚村委会,带上菜刀和食材为前来驰援的解放军和志愿者们准备1000份盒饭的事迹,更是被央视点赞,成为新时代军民情谊的生动写照。 事情发生在榕江地区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6月24日凌晨,洪水汹涌而至,村庄陷入水深火热。面对严峻的灾情,当地政府提前做好预案,组织群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 贵州省各级政府部门连夜启动灾情紧急响应机制,消防、武警、民兵、志愿者和各类救援队伍纷纷集结,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展救援。铁路、公路、直升机等多种运输方式同时运转,物资紧急调拨和运送,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灾情发生后短短16小时内,贵州省累计调拨了5800多件省级救灾物资,3万瓶矿泉水,1万桶方便面以及大量生活必需品。这些物资为保障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救援队伍的持续奋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坚强有力的联防联控体系,使救援行动高效有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洪灾带来的损失。 然而,在灾情最紧急的时刻,正是基层干部和普通村民展现出最朴实、最真挚的人情味和团结力量。在榕江的一个村子里,村支书通过喇叭发出了一声看似普通但却意义非凡的号召:“带上菜刀来村委会干活!” 这句话立刻唤醒了全村人的热情。村民们不论男女老少,纷纷带上家里的菜刀、砧板、锅碗瓢盆,以及各种自家的新鲜食材,从自家的院子里冲向村委会,准备为赶来支援的解放军救援队和志愿者们做饭。 这场集体行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做饭,更是村民对救援队伍深深感激的体现。由于救援规模庞大,村里必须为解放军和志愿者准备多达1000份盒饭,而村委会现有的炊具和食材远远不够。村支书的这声令下,迅速凝聚起了村民的力量,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体力较好的壮劳力负责掌勺,炒制大锅菜,妇女则负责洗菜、配菜、切菜等辅助工作。老人们则在装盒饭时细心叮嘱,要多压一点米饭,生怕救援人员吃不饱。这一幕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救援队伍的真心关怀,彰显出军民鱼水情深的朴素情感。 在现场,村民们不计劳累,热情高涨,许多家里的鸡鸭鱼肉、瓜果蔬菜都被搬到村委会集体使用。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最好的饭菜款待远道而来的救援人员,以表达他们的敬意和谢意。 村支书通过不断调度和协调,确保整个食材供应链顺畅,保证每份盒饭质量过关,让救援队员们在紧张的救灾工作之余,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乡亲们的真情。 在洪水渐渐退去之后,救援并未结束。大量救援队伍选择继续留守榕江,协助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修复被毁坏的道路、房屋和基础设施,帮助村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村民们的热情支持和无私奉献,也成为救援队伍最坚实的后盾。军民携手,合力克服困难,共同书写了灾难面前的坚强与温情。 这场洪灾和随之而来的救援行动,是对中国社会团结力量的一次检验。它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在困难和危机面前,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有多么强大。这不仅是一场救灾,更是一场情感的传递,是人民群众与国家军队深厚感情的鲜活体现。 正如村支书的号召所揭示的那样,带上菜刀来村委会干活,不仅是做饭,更是用行动诠释对救援者的感激与尊敬,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这份温暖与力量,正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里面对挑战时最宝贵的财富。 它告诉我们,无论是百年不遇的洪水,还是各种突发的困难,只要团结一心,真情相待,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这就是榕江的洪灾故事,更是新时代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众志成城的生动写照。带上菜刀去村委会,这简单朴素的行动背后,是一段段真挚情感的流淌,是一股股坚不可摧的力量的凝聚。 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只有真心换真心,军民同心,才能共渡难关,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