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前脚刚从中国引进40架歼-35隐身战机和红旗-19反导系统,后脚就宣布对中国连铸坯材启动第二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可能继续征收24.04%的高额关税。这波操作让不少人直呼看不懂——一边是价值百亿的军事大单,一边是关乎钢铁企业生存的贸易壁垒,巴基斯坦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巴基斯坦最近这波操作,看似矛盾,其实背后有它的逻辑。咱们先从军事合作说起。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关系那可是铁打的,从JF-17“枭龙”战机到这次的歼-35和红旗-19,巴基斯坦一直把中国当“靠山”。这次引进的歼-35隐身战机,是中国最新一代的五代机,能极大提升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斗力。而红旗-19反导系统更是针对周边威胁,比如印度日益增强的弹道导弹能力。价值百亿的订单,不光是买装备,更是买安全感。毕竟,巴基斯坦的地缘位置太敏感,西有阿富汗,东有印度,军事上没个硬靠山还真不行。 但翻过来看经济这块,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巴基斯坦对中国连铸坯材的反倾销调查,其实不是头一回了。早在2017年,他们就对中国钢材开过一轮反倾销,定了24.04%的关税,期限到2022年。这次是“日落复审”,就是要看看这关税还要不要继续收。连铸坯材是钢铁行业的上游原料,巴基斯坦本地钢厂靠这个吃饭。中国钢材价格低、量又大,进来以后直接把当地企业挤得喘不过气。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中国对巴基斯坦的钢材出口占了他们进口总量的不小比例,本地厂商早就喊着要“保护”了。 夏巴兹政府为啥这么干?说白了,就是国内压力顶不住。巴基斯坦经济本来就脆弱,外债一堆,外汇储备老是见底,通货膨胀还高得吓人。钢铁行业虽然不是啥高科技,但好歹是个支柱,能养活不少人。要是放任中国钢材“倾销”,本地钢厂倒一片,失业率再飙升,夏巴兹这总理位置怕是坐不稳。更何况,反倾销这招在国际贸易里也不算啥新鲜事,美国、欧盟不也老拿来对付中国吗?巴基斯坦不过是学了一手。 不过,这事看着简单,做起来可不轻松。军事上靠中国,经济上又搞壁垒,这平衡怎么拿捏?先说军事这边,中国的支持对巴基斯坦是刚需。印度最近几年军力猛涨,光2023年就从俄罗斯和法国买了一堆先进装备,巴基斯坦不跟上节奏,分分钟被拉开差距。中国不光卖武器,还提供技术援助,甚至帮着搞联合生产,这可不是随便找个国家能替代的。再加上中巴经济走廊(CPEC)这张牌,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里占的位置太重要,军事合作就是个捆绑套餐。 但经济上,巴基斯坦又不能完全“躺平”。反倾销关税一收,短期内是能护住本地钢厂,可中国这边会不会不高兴?毕竟,中巴经济走廊里,中国投了那么多钱,修路、建港、搞基建,巴基斯坦要是老在贸易上搞“小动作”,会不会让中国觉得不地道?更别提,巴基斯坦还欠着中国不少贷款,这时候再得罪债主,日子怕是更不好过。 还有个问题,巴基斯坦这套“两手抓”到底能不能玩转?军事上拿了中国的装备,回头经济上又卡中国的脖子,这事传出去,国际社会怎么看?印度肯定乐得看笑话,说不定还会在旁边煽风点火。其他国家,比如美国和欧盟,会不会觉得巴基斯坦这国家太“精”,靠不住?再说国内,钢厂是保住了,可钢材成本一涨,下游产业比如建筑、制造还不得骂娘?老百姓本来就苦,物价再涨,夏巴兹政府还能扛住多少怨气? 其实,夏巴兹这波操作也不是没先例。巴基斯坦历史上就擅长在国际关系里“左右逢源”。冷战时期,他们一边拿美国的援助,一边跟苏联保持联系;后来又在中美之间找平衡。现在不过是把这套玩法搬到中巴关系上罢了。军事上靠中国,给自己壮胆;经济上护自己,给国内交差。这种“实用主义”看着挺聪明,但风险也不小。玩得不好,搞不好两头落空。 从数据上看,巴基斯坦的算盘打得挺细。2022年,他们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占总进口的30%以上,但本地钢产量也就500万吨左右,远远不够用。反倾销关税能让本地钢厂喘口气,可要是中国减少出口,或者提高价格,巴基斯坦还得花更多钱从别处买,供应链还可能断裂。再看军事合作,歼-35和红旗-19的引进,肯定不是一两年能搞定的,这是个长期投资。夏巴兹政府显然是想在军事上“押宝”中国,同时在经济上给自己留点后手。 但这后手留得怎么样,还真不好说。中国这边一直强调“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这话听着暖心,可贸易纠纷一多,谁知道会不会凉下来?巴基斯坦要是真把中国惹毛了,军事合作还能不能这么顺畅?更别提,中巴经济走廊的项目已经因为资金和安全问题拖了不少进度,再加个贸易摩擦,夏巴兹这步棋走得是险中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