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2006年1月,美国“里根号航母”驶入摩瑞顿湾海域,突然被不明物体攻入冷却系统,

2006年1月,美国“里根号航母”驶入摩瑞顿湾海域,突然被不明物体攻入冷却系统,让这艘全球最先进的巨舰几乎陷于瘫痪。消息传入,美国五角大楼、海军太平洋舰队高层与科研专家为之震惊,情急之下,“里根号”仓惶逃离摩瑞顿湾。 2006年1月,美国“里根号”航母,这艘象征军事巅峰的核动力巨舰,缓缓驶入澳大利亚摩瑞顿湾。官兵们满心期待一次顺利访问,却不知一场无声危机正逼近。突然,冷却系统发出警报,一群不明物体悄然入侵,堵塞命脉,让这艘全球最先进的战舰几乎瘫痪。不是敌舰,不是导弹,而是水母! 2006年1月23日,“里根号”航母抵达摩瑞顿湾,计划停留五天。这艘尼米兹级航母长333米,排水量10万吨,搭载6000名官兵和80多架战机,造价高达45亿美元。它依靠两座西屋A4W/A1G压水堆提供动力,四台蒸汽轮机驱动舰体,冷却系统是核心中的核心。没有它,核反应堆无法散热,电力中断,舰载机无法起飞,雷达和武器系统形同虚设。更别提舰上1400万升航空燃料,若失去机动性,后果不堪设想。 当天,航母正准备迎接澳大利亚接待人员时,冷却系统水流突然受阻。技术人员检查发现,大量水母堵住了入水口,约860公斤的胶状物塞满管道。这些水母被吸入冷却系统,阻碍水流循环,导致散热效率骤降。指挥官特里·B·克拉夫特上校迅速下令关闭非必要系统,减少电力消耗,同时组织舰员清理。清理过程艰难,水母数量庞大,士兵们手持工具奋战,但新水母不断涌来,情况一度失控。 “里根号”的冷却系统设计考虑了多种威胁,却未料到这种自然“敌人”。水母堵塞让舰内温度升高,舰员们汗流浃背,压力倍增。克拉夫特将情况上报五角大楼和海军太平洋舰队,请求支援。高层闻讯大惊,紧急调派专家团队赶往协助。经过数小时努力,水母被部分清除,水流缓慢恢复。但航母已无法继续访问计划,只能拖着受损系统离开摩瑞顿湾,前往维修基地。 这事儿在美国海军内部炸开了锅。一艘耗资巨大的尖端航母,竟被水母逼得狼狈不堪,暴露了科技对自然威胁的脆弱性。事后调查显示,水母激增与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有关,生态失衡让这类事件不再是小概率。1998年,丹麦一艘集装箱船在秘鲁因水母堵塞停摆;2004年,摩瑞顿湾一艘巡逻船也曾被困。这些案例敲响警钟:海洋生物对舰船的威胁正日益加剧。 海军没闲着。几年后,他们研发出应对招数:在入水口加装防护网,用气泡墙驱散水母,还试过深水泵取水。这些措施有点用,但治标不治本。专家指出,水母问题背后是生态问题,全球变暖让海水温度升高,污染加剧又给水母繁殖开了绿灯。要彻底解决,海军得跟环保搭上线,可这谈何容易。 指挥这场危机的克拉夫特上校是个硬角色。1981年从海军学院毕业,拿过奥本大学政治学硕士,还在核动力学校受过训。他打过“沙漠风暴”和“伊拉克自由”,2003年接手“里根号”,经验老道。面对水母危机,他冷静指挥,避免了更大损失,事后还因此受表彰。后来他继续在海军发光发热,直到退役。 “里根号”修了几个星期,花了几千万美元,才重回岗位。这次事件虽没造成人员伤亡,但对海军的震动不小。科研人员开始研究水母习性,试图预测它们的行为;高层则反思,军事规划是不是得把自然因素算进去。毕竟,花大价钱造的战舰,不能随便被一堆“果冻”搞垮。 这事儿的意义不只在军事层面。全球变暖和生态危机已经不是新闻,但“里根号”被水母撂倒,还是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