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聂帅得知自己很看好的游击队长樊金堂,竟私见日军。众人以为聂帅会对其执行纪律,没想到聂帅非但不处理,还将其提拔送去军校学习。
那年夏天的一天,敌工部部长厉南的办公桌上突然多了一份情报,他拆开一看,手指不自觉地抖了一下。
谁承想定襄县游击大队长樊金堂,聂帅嘴里“人还是神”的狠角色,居然私下和日军小队长见了面。
看着纸上的内容,他心跳加速,太阳穴突突直跳,这事儿要捅出去,怕是要掀起一场风暴。
樊金堂是谁?在晋察冀军区,没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他带着游击队炸桥梁、端据点,连伪军听到“樊金堂”三个字都腿软。
有一次日军包围了八路军的剧团,聂帅急得直拍桌子,还是他带着两个排就敢往枪林弹雨里冲,把人全须全尾地抢了回来。
聂帅后来逢人就夸:“这小子打仗像刮旋风,鬼子连他裤腿都摸不着。”可就是这么个让日军恨得牙痒的英雄,如今竟和敌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喝酒。
消息传到聂荣臻耳朵里,司令部的气压瞬间低到冰点,聂帅盯着调查报告,眼前浮现出那个总爱嘿嘿笑的年轻面孔,樊金堂参军时才十八岁,带着游击队把定襄县搅得天翻地覆。
去年白刃战,他带着战士和鬼子拼刺刀,刀刃卷了就用枪托砸,愣是把日军小队砍得七零八落,这样的人会叛变?说什么都不信,把报告往桌上一拍:“查,给我查个底朝天。”
可调查结果比想象的更离奇,没曾想那个叫小川的日军小队长居然是个被迫参军的教师,见面时带着翻译和两瓶烧酒,聊的是“日本为什么要打中国”,樊金堂撂下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小川居然点头如捣蒜。
更绝的是,酒酣耳热时樊金堂随口说要挺机枪,几天后真有两个日本兵扛着歪把子来投诚,还捎带两箱子弹。
这事儿搁谁听都像天方夜谭,可装子弹的木箱上明晃晃印着“昭和十七年”,由不得人不信。
这事传开后,有人拍桌子说他无组织无纪律,万一日军设套怎么办?也有人嘀咕这小子胆大包天,连敌人都能策反。
聂帅的处置决定更让人跌破眼镜,不降反升,送延安抗大学习,炊事班的老兵说得直白:“聂帅这是给野马套缰绳呢!”
果不其然,樊金堂在延安抡了半年锄头,回来就被派去跑运输,他腰插双枪押着骡队闯土匪窝,连聂帅都笑骂:“这浑小子,土匪见了他比见阎王还跑得快。”
后来,小川被证实确系反战分子,那挺机枪在忻口战役中还立了功,聂帅的“护犊子”看似偏心,实则是看透了这颗子弹能打中更远的目标,有些仗要靠枪炮,有些仗得靠人心。
2002年,樊金堂在老家去世,乡亲们还记得他总爱念叨:“鬼子刺刀顶胸口的时候,谁还管条条框框?”
或许正是这种混不吝的劲儿,让他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闯出了第三条路。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