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是《伤寒论》辨病机阴阳属性的关键纲领,体现了张仲景六经辨证的核心思维。
发于阳(三阳病):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交争剧烈,故见发热恶寒并见。如太阳病初起,风寒袭表,卫阳奋起抗邪,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阳明病但热不寒,少阳病寒热往来,均属阳证范畴,提示机体反应力强,病位偏表、偏实。
发于阴(三阴病):正气虚衰,抗邪无力,故仅恶寒而不发热。如太阴病脾阳虚衰、少阴病心肾阳微、厥阴病寒热错杂而偏寒者,均属阴证,反映机体机能沉衰,病位在里、属虚。
此条提纲挈领,不仅指导外感病辨治,更暗含“阳主动、阴主静”的哲学内核。临床中,发热与否是判断病势进退的“晴雨表”,如少阴病反见发热,可能是阳气来复之佳兆,亦可能是阴盛格阳之危候,需结合脉证细辨。仲景以此简句,揭示了疾病动态演变中阴阳消长的奥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