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9年4月27日,平西山南村,高志远刚一进门,就被两名战士按倒在地,身边人谁

1939年4月27日,平西山南村,高志远刚一进门,就被两名战士按倒在地,身边人谁也不吭声,他反应过来时,腰间配枪已经被取走,而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就站在一旁,脸色冷硬,这场以“开会”为名召开的会议,其实是一次埋伏,高志远,这位冀东抗日联军的总指挥、五万抗日队伍的创建者,被控叛变,随即被处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934年的一个清晨,日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刚走进滦县火车站,就听见一声清脆的枪响,站台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刘佐周应声倒地,开枪的是个年轻汉子,他从容不迫地转身离去,竟无人敢上前阻拦,这位神枪手就是高志远,一个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   高志远的枪法在冀东一带几乎成了传说,他能一枪打落空中飞鸟,百发百中,这本事还带出了一支神枪队,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神枪手其实出身富农,从小就在私塾里熏陶着满腔报国热血。   1907年,高志远生在河北滦县的一个殷实农家,在私塾读书时,每当读到岳飞、文天祥的故事,他总是激动得浑身发抖,可惜家道中落,十四岁就不得不辍学,但他仍把《正气歌》抄在贴身汗褂上,在地里干活时偷偷背诵。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的消息传来,高志远再也坐不住了,他变卖家产、典当田地,靠着这笔钱招募了两百多名义勇军,自费购买武器,投身抗日洪流。   在战场上,高志远展现出惊人的智慧,他发明了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术,常让日军防不胜防,有次攻打乐亭城,他命人把鞭炮装进铁桶,在城东点燃制造声势,自己却带着主力从西面突袭得手,还有次行动,他让部队装扮成送葬队伍,棺材里却藏着二十支上好的驳壳枪,就这样大摇大摆进了城。   对待部下,高志远极重情义,在军都山遭遇寒潮时,他把唯一的棉衣给了发烧的小通讯员,得知后卫团被日军骑兵包围,他二话不说,带着敢死队杀回去救人,这样的将领,手下士兵自然是死心塌地跟着他。   到了1938年,高志远的部队发展到了五万人,成为冀东地区最强大的抗日武装,可好景不长,日军对这支队伍展开了疯狂围剿,在弹尽粮绝的艰难处境下,高志远不得不带着残部向平西转移。   这段艰苦的跋涉,成了高志远一生中最痛心的记忆,五万将士翻越军都山,顶着冰雨在荒野中跋涉,寒冷和饥饿夺走了太多生命,等到达平西时,队伍只剩下两千多人,军需处长回忆说,那段日子里,连以百发百中著称的司令员,都因饥饿而端不稳饭碗。   在平西,高志远的部队编入了冀热察挺进军,成为第十三支队,可是,这位征战沙场的硬汉,却在1939年春天走向了最悲惨的结局,这个故事,要从一个偶然的军事会议说起......   谁也没想到,一场1939年春天的军事会议,会成为高志远生命的终点,彼时的冀热察挺进军,是由三支部队合编而成:宋时轮的第十二支队、邓华的第十一支队,以及高志远带来的冀东抗联。   战争的压力和物资的匮乏,让高志远深感焦虑,他心里装着那片熟悉的冀东平原,装着留在那里的父老乡亲,补给线被切断后,部队连基本军需都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他尝试通过一位故交联系已经隐退的北洋旧将吴佩孚,想为部队筹措些军需物资。   这个决定像是一把双刃剑,最终划破了他的咽喉,当时的吴佩孚虽然拒绝了日本人开出的"十万条枪"的诱降条件,但已经处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之下,高志远的这封信,被人以"勾结敌人"的罪名上报给了挺进军司令部。   在那个草木皆兵的年代,一个模糊的举报就能让一个功勋卓著的将领走向末路,没有详细调查,没有充分证据,军政委员会就匆忙召开了会议,五个人,三张赞同票,两张反对票,就这样决定了一个抗日英雄的命运。   讽刺的是,在被处决的当天早晨,高志远还在认真修改着袭击北宁铁路的作战计划,连爆破点的标高都重新核算过,这个细节,成了他忠诚的最后注脚。   山南村的枪声响过之后,整个冀东抗联仿佛被抽走了脊梁,原本三千多人的队伍,转眼逃散了大半,那些跟随高志远出生入死的老兵们,许多人含着眼泪离开了队伍,他们不明白,一个把妻儿都留在根据地的人,怎么会背叛革命?   这场悲剧的余波持续了很久,宋时轮愤而回延安学习,邓华被调往他处,没过多久,整个冀热察挺进军就成了八路军史上寿命最短的战略兵团,于1942年2月被撤销番号。   更令人唏嘘的是,后来的史料证实,所谓"通敌证据"根本经不起推敲,1939年初,正是吴佩孚公开拒绝日本拉拢的时候,根本不存在什么"勾结日伪"的可能,举报者陈飞在事件后就销声匿迹,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1985年,民政部最终追认高志远为革命烈士,评审专家特别指出:即便他真的联系过军阀,在统一战线的背景下,也不过是在寻求外援,但这个迟来的正名,已经无法抚平历史的伤痛。   信息来源:《冀东抗日斗争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