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硕士”毕业的县委书记陈行甲,语出惊人:“我当巴东县委书记,工资5100元。贪官贪的钱,一个是养儿子,一个是买房子。可我儿子是学霸,在北大读书,不需要我的钱;我也不需要买房子,国家为我提供了人才房。
陈行甲,一个当年在大山里连英语单词都记不全的孩子,2002年一鸣惊人,拿下了全县公务员考试的头名。这成绩直接把他送进了无数人向往的清华大学,读的是公共管理学院。
清华园里的那段日子,给他后来那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想法,结结实实地打下了理论的底子。知识储备够了,眼界也得跟上。
2011年,一纸调令,他“空降”到了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的巴东。这个地方,当时正被一个巨大的麻烦缠身,那就是一个闹得沸沸扬扬的“烂尾楼”困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县医院的新大楼工程。
这个项目,最初的预算是明明白白的2000万,可等到要结算的时候,账单上的数字竟然飙升到了惊人的8000万!
在一次干部大会上,他公开向腐败分子宣战:“我代表巴东50万人民,对那些昧着良心,在国家级贫困县侵吞公款,占有民脂民膏的败类宣战!”这番话,掷地有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而陈行甲就任仅仅七天,一位身在外地打工的巴东人,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封《致巴东新任县委书记的公开信》。
待陈行甲仔细看完这封长达五千字的悲愤之言,心中五味杂陈,当时涌现在他心头的只有一句话:看来自己这个县委书记不好当啊!
有一次,一名商人到陈行甲的办公室讨论工作,离开时却悄悄地送上一块价值十几万的手表。陈行甲毫不犹豫地让他带走。此外,还有商人送来的金条。
这一系列事件不断激起陈行甲内心的愤怒。
在一次全县干部大会上,他毫不客气地批评道:“巴东这么穷,怎么还有人如此没有底线,毫无节操?”除此之外,巴东几乎每年都会爆发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例如“邓玉娇事件”以及“水布垭沉船事故”等,但陈行甲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这些困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
真正让陈行甲意识到事态严重性的,还是自己的邮箱被塞满了一事。原来自那次他在网上公布邮箱之后,每天都会有几十封反映问题的信件发过来。
发件人大部分是巴东群众,有匿名的,也有实名的,他们在邮件里痛陈某些官员的腐败现象。
桩桩件件,让陈行甲痛心不已。
巴东县看守所改建工程,原本的造价成本为2000万元,但经过一级级审批,最后竟然莫名其妙的变成了8000万元,足足是翻了四番。
陈行甲是最后的把关人,他很快察觉到异常之处,于是立刻组织调查,却没想到最后查到了原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冰的头上。
最终,在陈行甲的坚持下,刘冰被开除党籍公职,并移交检察机关作后续调查。
陈行甲在某人眼里扎了钉子,有人公开威胁说:既然陈行甲想杀我们,我们也要杀他,不死也要臭他。在陈行甲的公共汽车上,警察为它安装了防爆装置,并告诉司机每次旅行前都要检查一次。
清官压力过大时,陈行甲长期失眠后患有严重抑郁症,在妻子的陪伴和治疗下,回到工作岗位,基本上改变了巴东县的政治生态。
每当回想人生的上半场,陈行甲说自己了无遗憾,他希望自己一辈子能活出别人两辈子的精彩,2020年底,陈行甲花费数年时间,把自己的一生经历写进书中,取名为《在峡江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
这本书我越看越感动。第一章写母亲,第二章写爱人,第三章写基层工作,第四章写学习,第五章写留学生活,最后是公益选择。从对小家的爱,到为官时对国家的爱,到做公益对他人的爱,他的爱丰富又深切,这个瞬间让我感受到了行甲的赤诚。
辞去公职时,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已经做过了好官,以后做民的时候,要做个好民。
在人生上半场,他是铁腕县委书记,敢向贪腐分子亮剑,亲手将87人送进监狱;现如今,他以公益为志业,多方奔走,为小人物著书立传。
陈行甲说:“这本书的出现,是希望有这样一种精神能够延续,希望年轻人也能够遇到困难不妥协,去征服那些生命的丑恶和不公。”
功成身退的他继续在公益事业发光发热,而他书中的光辉事迹依然在帮助和改变着更多的人。(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海峡导报观点)
陈行甲承诺该书所有所售款项全部用于公益事业,用来帮助贫困地区的重病儿童,让我们一起向陈行甲致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