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CE海外第二单落地了,乌兹别克斯坦防长公开承认:订购的歼10CE战机已于昨日到货2架,飞行员也已前往中国接受驾驶培训。 7 月 2 日,乌兹别克斯坦国防部长在首都塔什干公开证实,首批 2 架歼 10CE 战机已于当日运抵该国国际机场,同时透露该国空军飞行员已启程前往中国接受系统培训。打破了自印巴空战以来歼 10CE 海外订单的保密状态,也让国际军贸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四代半战斗机上。 该国空军目前拥有约 80 架作战飞机,但半数以上为苏联时期的老旧机型,可用率不足 60%。随着中亚地区安全形势变化,乌方急需提升空中作战能力。歼 10CE 的性价比优势在此凸显,其单价约 4000 万美元,仅为法国 “阵风” 战机的一半,且维护成本更低。 中国提供的全寿命保障体系,包括配套的 FD-2000 防空系统和预警机协同作战方案,能帮助乌兹别克斯坦构建完整的区域防空网络。中乌两国在 2025 年 6 月刚刚实现互免签证,双边关系升级为 “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军事合作作为两国关系的重要支柱,此次歼 10CE 的交付,不仅是武器交易,更是技术与战略信任的体现。 这种 “先试后买” 的模式,既降低了采购风险,也为后续技术转让和联合生产埋下伏笔。此前,俄罗斯一直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武器供应方,但近年来其装备更新速度滞后,且受俄乌冲突影响,产能受限。而中国军工凭借实战检验和性价比优势,正逐步打开中亚市场。 埃及在 2025 年 2 月签署的 40 架歼 10CE 订单,以及巴基斯坦持续追加的 50 架采购计划,都印证了这一趋势。对于乌兹别克斯坦而言,选择歼 10CE 不仅是军事现代化的需要,更是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战略自主的体现。 目前,首批 2 架歼 10CE 已在塔什干空军基地完成初步调试,预计经过 3 个月的适应性训练后,将正式编入乌兹别克斯坦空军第 18 战术航空旅。该旅此前装备的米格 - 29 战机将逐步退出现役,由歼 10CE 与升级后的苏 - 27SM3 形成高低搭配。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歼 10CE 的列装,乌兹别克斯坦的空中防御半径将从现有的 300 公里扩展至 500 公里,对费尔干纳盆地等敏感区域的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这场军购背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乌兹别克斯坦飞行员的培训计划。根据中乌协议,首批 12 名飞行员将在中国西部某空军基地接受为期 6 个月的系统训练,内容涵盖模拟器操作、实机飞行和战术协同。 这种深度培训模式,不仅确保飞行员掌握歼 10CE 的复杂航电系统,更能帮助乌方建立自主维护和升级能力。有消息称,中国还将在塔什干设立歼 10CE 维护中心,提供本地化的技术支持。 在国际舆论场上,乌兹别克斯坦的选择引发连锁反应。印度媒体《欧亚时报》评论称,这是对法国 “阵风” 战机的 “致命一击”。此前乌方曾考虑采购 24 架 “阵风”,但最终因价格过高和技术转让限制放弃。 而俄罗斯军事专家则指出,这标志着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已超越传统军贸伙伴。不过,乌兹别克斯坦国防部强调,此次采购不影响其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双方仍将在反恐和边境安全领域保持密切协作。 对于中国而言,歼 10CE 的出口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巴基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再到埃及,这款战机正以实战表现和体系化解决方案,打破西方对高端战机市场的垄断。通过技术输出和人员培训,中国正在构建 “装备 - 服务 - 战略” 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为未来更多高端武器出口奠定基础。 随着首批歼 10CE 在中亚升空,一个新的问题摆在面前:下一个选择歼 10CE 的国家会是谁?,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军工的全球化步伐,已经按下了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