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以色列的损失彻底被证实!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爆出猛料!以色列的海法炼油厂预计10月份

以色列的损失彻底被证实!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爆出猛料!以色列的海法炼油厂预计10月份才能全面恢复运营,这下以色列的汽车可要遭殃了,你敢信这个厂提供了整个以色列60%的油,结果被伊朗炸的直接关门4个月,就算从国外加急调油,也没法立刻填上缺口。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咱都知道,中东是世界油库,但以色列恰恰是个缺油的主,根据以色列能源部的数据,这个国家90%的石油依赖进口,主要通过海法港和阿什杜德港运输。 海法炼油厂每天能处理80万桶原油,不仅供应全国60%的柴油、40%的汽油,还承担着80%的军用燃料生产。 以色列的空军战机、装甲部队、运输车辆,还有老百姓开的汽车,都指着这个厂子供油。 更要命的是,以色列的炼油产能高度集中,海法、阿什杜德、埃拉特三大港口城市集中了全国90%的炼油能力,而且全在沿海,毫无战略纵深可言。 这种布局就像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遭遇袭击,整个国家的能源系统就会瞬间瘫痪。 炼油厂被炸后的连锁反应,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6月16日凌晨的袭击,直接炸断了输油管道,导致海法炼油厂所有设施关闭,发电厂严重受损。 当天以色列全国加油站,就排起了百公里长队,特拉维夫、海法等城市的公交系统被迫减少30%的班次,物流公司运输成本暴涨40%。 更严重的是,炼油厂停产导致军用燃料库存急剧下降,以色列空军不得不减少训练和巡逻频次,装甲部队的演习也被迫暂停。 为了缓解危机,以色列政府紧急启动战略石油储备,并从欧洲和美国调运成品油,但运输船从地中海到以色列至少需要10天,而且港口的储存和分发能力有限,根本填不上每天50万桶的需求缺口。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以色列的战略储备只能维持21天,一旦耗尽,整个国家的交通和工业将陷入全面停滞。 袭击发生后,以色列95号汽油价格从每升7.2谢克尔(约合14元人民币)飙升到10.8谢克尔(约合21元人民币),涨幅高达50%。 普通家庭每月的油费,支出增加了1500谢克尔(约合3000元人民币),很多人不得不减少开车次数,甚至卖掉燃油车改乘公交。 其次是物价,由于物流成本上升,超市里的食品、日用品价格普遍上涨15%-20%,面包、牛奶等生活必需品出现限购。 更麻烦的是,炼油厂停产导致部分城市的电力供应紧张,海法市每天停电3-4小时,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转受到严重影响。 老百姓怨声载道,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抱怨政府无能的声音,特拉维夫甚至爆发了小规模抗议,要求政府尽快恢复能源供应。 国际上的反应也很值得玩味,伊朗这次袭击明显是有备而来,不仅用“法塔赫-2”高超音速导弹突破了以色列的“箭-3”反导系统,还精准打击了能源设施,直接掐住了以色列的七寸。 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什叶派武装组织,纷纷发声支持伊朗,称这是“抵抗运动的重大胜利”。 阿拉伯国家虽然没直接表态,但实际行动却耐人寻味,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开始减少通过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向以色列运输石油,部分油轮甚至绕道好望角,导致以色列的石油进口成本增加30%。 欧洲方面,欧盟虽然没公开谴责以色列,但悄悄暂停了一项价值20亿欧元的能源合作项目,暗示对以色列安全局势的担忧。 美国的态度最有意思,虽然紧急向以色列增派了“萨德”反导系统,但明确表示不会直接介入以伊冲突,这让以色列在国际上显得格外孤立。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俄方正在加速向伊朗交付“柳叶刀”无人机生产线,并协助升级“法塔赫”导弹的制导系统。 这一手棋下得很妙,既支持了伊朗对抗以色列,又在中东局势中扩大了自身影响力。 反观以色列,原本依赖美国的能源和军事支持,现在却面临着被周边国家联合“能源封锁”的局面。 正如中东问题专家王晋所说,以色列的能源脆弱性,正在成为其战略短板,而伊朗的“非对称打击”战术正在改变地区力量平衡。 现在离炼油厂被炸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以色列的能源危机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政府每天要花费10亿谢克尔(约合2亿元人民币)用于调油和维稳,这还不包括军事行动的开支。 更糟糕的是,伊朗已经放出话来,如果以色列继续空袭伊朗核设施,下一轮打击目标将是阿什杜德炼油厂和特拉维夫的能源调度中心。 一旦这些目标被击中,以色列的能源系统将彻底瘫痪,整个国家可能陷入无油可用的绝境。 这场能源战争给我们提了个醒:在现代战争中,能源设施早已成为战略打击的重点。 以色列的教训告诉我们,过度依赖单一能源来源和集中式的能源布局,无异于把脖子伸进绞索。 这场冲突的结局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东的能源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以色列能否挺过这场危机,将取决于其能源战略的调整速度和国际支持的力度。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