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名志愿军摸到美军阵地抓俘虏,谁知一个战士不小心踩到了地雷,惊动了美军。关键时刻,刘庆亮做出一个决定,歼敌17人! 刘庆亮是山东沂水人,身高 1 米 85,是志愿军侦察排长。 1951 年 11 月 27 日凌晨,朝鲜战场,他带着老兵小李、老张,还有新兵小王,悄悄摸向美军阵地。 刘庆亮握着上膛的美式 M1 卡宾枪,身上穿着缴获的美军夹克,后腰别着志愿军匕首。出发前,他用浓重的山东口音低声交代:“等我喊‘Fire’,你们就往左边沙袋扔手雷!” 小李和老张手指冻得僵硬,仍死死攥着手榴弹。小王紧张得呼吸急促,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明显。 谁也没想到,这次看似平常的侦察任务,却突然遭遇致命危机。 三小时前,四人翻过美军第一道铁丝网。刘庆亮心里一沉 —— 往常这里至少有两名哨兵巡逻,此刻却异常安静。 他伸手示意停下,借着微弱星光查看,发现前方三步远的雪堆里,露出半截金属引信。 “都别动!” 刘庆亮立即抽出匕首。他清楚,这是 M18A1 反步兵定向雷,爆炸范围达 50 米,一旦引爆,四人都活不了。 他刚要拨开积雪,身后突然传来 “咔嗒” 声。 “排长!” 小王带着哭腔喊。刘庆亮回头,看到小王左脚死死踩在地雷触发杆上,脸色惨白。 “别慌,慢慢抬脚。” 刘庆亮尽量稳住语气,左手摸到腰间手雷。 但悲剧还是发生了。地雷轰然炸开,气浪掀翻刘庆亮,他耳朵嗡嗡作响。等他爬起来,小王已倒在血泊中没了气息,小李和老张正拼命向右侧山坡跑去。 此时,美军阵地亮起成片手电光,至少 30 名士兵从三个方向包抄而来。 “跟我走!” 刘庆亮大喊,带着剩下两人冲进松树林。子弹擦着树干飞过,还能听见美军指挥官用英语叫嚷:“包围他们,一个都别放走!” 在生死关头,刘庆亮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决定孤身诱敌,展开绝地反击。 奔跑中,刘庆亮发现左侧有陡峭断崖。他突然停下:“你们往断崖撤,我引开敌人!” 话音未落,他转身朝反方向跑去,故意弄出很大动静。 美军果然上当,大部分士兵追着他去了。刘庆亮在雪地里绕圈,看到一个废弃碉堡,迅速钻了进去。 透过射击孔,他看见 20 多个美军呈扇形逼近。 刘庆亮架稳卡宾枪,瞄准最前面的机枪手扣动扳机。“砰”,机枪手倒下。紧接着两枪,又放倒两名士兵。 美军被打懵,慌忙趴在雪地还击。刘庆亮用英语大喊:“你们支援来不了了!投降还能活命!” 这彻底激怒美军,子弹疯狂扫射碉堡。刘庆亮趁机换弹匣,短短十几分钟,击毙 17 名敌人,枪管烫得厉害。 然而,美军的增援很快到来,刘庆亮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即便身负重伤,他依然坚持完成任务。 美军久攻不下,呼叫迫击炮支援。听到炮弹的尖啸声,刘庆亮知道必须撤离。这时,他才发现左腿中弹,鲜血浸透裤腿。 他咬牙想站起来,刚迈步就摔倒。剧痛中,他仍朝碉堡后方爬去。 突然,一名满脸雀斑的年轻美军士兵出现,端枪大喊:“不许动!” 刘庆亮自知无力硬拼,但任务还没完成 —— 必须抓个 “舌头” 回去。 “别开枪,我投降。” 他缓缓举手。年轻士兵得意地上前,刘庆亮突然暴起,匕首刺进对方咽喉。 抢过步枪,发现还有半梭子弹。他拖着伤腿前行,每一步都疼痛难忍。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看到老张。 “排长,快走!” 老张冲过来搀扶。两人相互扶持,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志愿军阵地撤去。美军的探照灯不断扫射,却始终没发现他们。 历经九死一生,刘庆亮不仅成功脱险,还为志愿军立下了大功。 刘庆亮再次醒来时,已在战地医院。医生说他在雪地里爬了 30 公里,左腿冻伤严重,差点截肢。 但他带回的俘虏,供出美军在铁原地区的布防图,为志愿军获取关键情报。 师长来看望,他说:“和牺牲的战友比,我这点伤不算啥。” 望着墙上的作战地图,那个惊险的雪夜仿佛就在眼前。 而这次战斗,仅仅是刘庆亮传奇军旅生涯的一个片段,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继续书写着自己的英雄故事。 1952 年 4 月,他带着两名战友深入敌后,用匕首和手雷端掉美军炮兵观察所。1953 年 1 月,他化装成美军军官,混入敌营拿到敌军换防情报。 战友们称他 “侦察之王”。1953 年 7 月,他被授予 “一级战斗英雄” 称号,朝鲜还颁发战士荣誉勋章。 1958 年,刘庆亮随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组织安排干部职位,他婉拒了,回到山东老家当农民。 有人问起战场往事,他总是笑着说:“都过去了,现在老百姓日子过得踏实,比啥都强。” 2019 年,97 岁的刘庆亮在睡梦中离世。他的墓前,常有人献上鲜花。这位用生命保卫祖国的英雄,他的故事,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