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诸葛亮死后,刘禅掌权,立马中止了北伐的军事行动,得到了蜀国百姓的一致拥戴,说明诸

诸葛亮死后,刘禅掌权,立马中止了北伐的军事行动,得到了蜀国百姓的一致拥戴,说明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错误的。

以诸葛亮的智商,和他对天下大势的了解,明知北伐取胜无望,为何还有空耗财力,坚持北伐呢?

这与诸葛亮自已设定的人生目标有关。

刘备在时,他深知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军事非其所长。在荆州初定后,发动入川之战,以庞统为参谋长。发动汉中之战时,以法正为参谋长。发动进攻东吴夷陵之战时,没有合适的战谋长了,总该轮到诸葛亮了吧。

但刘备宁可自已亲自上阵,依然没有带诸葛亮。甚至在临死前遗嘱,让李严掌管兵权,而非诸葛亮。

可见刘备在世时,是不让诸葛亮染指军事的。因为他深知,一旦诸葛亮掌握军权,必然会加速蜀国的灭亡。

刘备死后,诸葛亮经过一糸列的操作,夺取了李严的兵权,集行政军事于一身,大权独揽。变辅政为代政,刘禅成为傀儡皇帝。

诸葛亮一旦掌握兵权,蜀国百姓悲摧了。先是发动征伐南中的战争。既然征服了南中人,却没有设置行政机构,派官员去管理。否则如今的缅甸等国早已是我大中华的版图。

诸葛亮急忙回师后,即发动北伐战争,六次败绩,空耗国力,让本来就弱小的蜀国雪上加霜,蜀国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出身于士大夫家族的儒生。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他的人生终极目标是,忠君爱上,出将入相,流芳百世。

刘备在日,他入相的目标达成了。出将呢?毫无希望。刘备一死,他便想方设法夺取兵权。兵权一朝在手,便不管蜀国经过多年战乱,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的现实,仍强行发动对外战争,迫不及待展示其军事方面的才能,以期取得战功而成其流芳百世的英名。

这种不顾百姓死活,一昧发动战争而成就自已名声的做法是非常自私的。

这是诸葛亮的出身士族,受儒家思想影响所致。他在隆中时,自比管仲,乐毅。他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已定格,就是出将入相,博得身后名。为达成自已的人生目标,不惜一切发动毫无胜算的对外战争,使蜀国国力愈来愈弱了,百姓饱受失去亲人和不堪战争重负之苦。

诸葛亮的继承者姜维也是一位战争狂人,九伐中原。但刘禅不傻,每次拔给他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以保持蜀国的圆气,不致于大伤。反观王平,遵刘禅之意,不出战,紧守国门,而歼灭入侵魏军十余万。

蜀国百姓后来都感念刘禅,而鲜有感念诸葛亮的。

成都武候祠上的对联:

从古知兵非好战,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对诸葛亮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最委婉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