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打完仗大汗淋漓,回营后急于降火,结果39岁就暴毙。
常遇春生于元末乱世,家境贫苦,但天生力大过人,精于骑射与各类兵器。
为求生计,他曾加入绿林大盗刘聚的队伍,但发现刘聚胸无大志,遂决心另谋出路
1355年,常遇春在和州偶遇朱元璋军队,观察到其军纪严明,遂主动投奔。
尽管朱元璋起初怀疑其动机,但常遇春在采石矶之战中冒死冲锋,以一己之力突破元军防线,助朱元璋渡江攻占太平,从此被委以先锋重
任咱先掰扯掰扯常遇春这人。《明史》里说他"貌奇伟,勇力绝人",跟着朱元璋从采石矶杀到大都,哪儿仗最狠他往哪儿冲。
当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的船队跟小山似的,他站在船头一箭射穿敌将张定边,那箭风带着血腥味能刮出二里地。
这种人打仗跟拼命似的,每次冲锋都跟阎王签生死状——洪武二年北伐时,他刚在柳河川大败元军,马鞍上还挂着敌军将领的首级,转眼就倒在回师路上。
暴毙的诱因看着简单:"卸甲风"。古代医书《金匮要略》里提过,"汗出当风,寒薄为痉",说的就是大汗时皮肤腠理张开,冷风一激,经络闭塞。
常遇春这种常年在马背上的人,肌肉里全是战伤留下的旧瘀,血管早跟弓弦似的绷着。
史料记载他死前"四肢厥冷,口噤不开",现代医学看可能是急性中风或心肌梗死——想想看,刚在战场上把肾上腺素飙到顶,突然拿凉水往身上浇,血管跟琴弦似的"嘣"一下就断了。
可这里头有个更扎心的细节:他不是头回这么干。
《龙兴慈记》里说他"每战必赤膊,谓可避箭",连盔甲都嫌碍事。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早把身体熬空了——洪武元年他打下元大都,朱元璋赏他金帛他都推拒,说"此非臣功,主上威德所致",话虽客气,可眼窝子底下的青黑骗不了人。
常年熬夜督战、顿顿胡吃海塞(军营里哪儿有细粮),再加上北方苦寒天气,他的身体早就是个千疮百孔的箭靶子。
最让人唏嘘的是他死的时机。当时明军刚收复开平,正要直捣应昌,他这一倒,北伐节奏全乱了。
朱元璋听说消息时正在看军报,墨笔"啪嗒"掉在地图上,正好砸在常遇春驻军的位置。
后来皇帝亲自写祭文,说"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可祭文里没提的是:常遇春这种"以命换功"的打法,既是朱元璋倚重的利刃,也是催命的符。
现在看这事儿,像极了职场里拼到透支的狠人。
史书里写他"自请为先锋"的豪言壮语,字缝里全是拿健康换前程的无奈。
您说当年要是有个军医拦着他,让他歇口气再卸甲,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
可话说回来,没这股不要命的狠劲,他又怎么成得了"常十万"呢?
常遇春打完仗大汗淋漓,回营后急于降火,结果39岁就暴毙。 常遇春生于元末乱世,家境贫苦,但天生力大过人,精于骑射与各类兵器。 为求生计,他曾加入绿林大盗刘聚的队伍,但发现刘聚胸无大志,遂决心另谋出
阅读:59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