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50多个国家开始站队,美国这才意识到,中国布局12年的大棋局已经成型。当全世界还

50多个国家开始站队,美国这才意识到,中国布局12年的大棋局已经成型。当全世界还在争论“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时,美国匆忙推出“印太经济框架”来应对。很多人认为中国只是在修路架桥、白花钱,其实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很多人一开始都没太当回事,觉得无非就是修路架桥、搞点基建项目,看起来挺大手笔,其实没什么用。   可现实是,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件事干成了,从亚洲一路铺到了欧洲、非洲甚至拉美,已经覆盖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搞搞基础设施,其实远不止这些。这些年,不光是铁路、港口、电站建起来了,更多是把一张“合作网”慢慢织了出来。   这张网,不靠强迫,也不是搞封闭圈子,而是讲究一个“你有我有大家有”,利益共享、资源互补。结果就是,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觉得,这条路靠谱,愿意一起走。   比如说咱们熟悉的中欧班列,这可是“一带一路”的明星项目之一。从中国西安出发,一路跑到德国杜伊斯堡,这趟“钢铁驼队”已经跑了超过11万次,运出去的货物价值高达4500多亿美元。   每个月开1000多列火车,把中国的货品送到欧洲超市只需72小时。这是什么概念?以前海运加清关,可能得好几周,现在三天就到货架了,效率提高得不是一星半点。   还有宁波舟山港,这地方可不简单,它连续14年是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和德国的汉堡港也建了海铁联运通道。货物从中国港口上船,经海运转火车,很快就能覆盖整个欧洲市场。这不是空谈,是实打实的效率和利益。   中亚地区的成果也不容小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草原上建了风电项目,40台风机每年发3.5亿度电,不光能供20万户家庭用电,还减少了近30万吨碳排放。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大沙漠里,大片的太阳能电板每年能发24亿度电。除了提供能源,这些项目也带动了当地就业,教会了很多人新技术,当地老百姓也从中真正受益。   再看非洲,中国修的铁路、建的港口,不只是单纯的建设,而是为了把整个地区的资源、商品和人流都连起来。像蒙内铁路,把肯尼亚的首都和港口城市连在一起,不光提高了运输效率,也让不少沿线百姓找到了工作、改善了生活。   更厉害的是,除了传统基建,“一带一路”还把合作延伸到了数字经济领域。比如跨境电商平台,让马来西亚的榴莲能在48小时内送到中国消费者手里。   中国还在东南亚设立了9个技术转移中心,帮助当地引进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这不仅让贸易更高效,也推动了当地的数字化发展。   当然,中国也不是只埋头苦干,不管别人怎么说。像早些年,有人批评“一带一路”搞所谓“债务陷阱”,说中国借钱给一些国家建项目,让人家背上还不起的债。   中国也不是不理会这些声音,而是开始调整策略,项目更注重可持续发展,融资更透明,优先考虑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甚至还会在某些项目上进行债务重组或减免。   而且最近这两年,中国和中亚五国还签了个《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这是第一次和一个整个区域的国家进行系统合作,不光有基建,还有农业、能源等方方面面。   这个计划的签署,说明“一带一路”已经从早期的基础建设阶段,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再说说美国那边的情况,美国在2017年自己退出了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结果把自己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拱手让了出去。   直到2022年,看到中国一路高歌猛进,美国才匆匆忙忙推出了一个“印太经济框架”(IPEF),想用来对冲中国的影响力。   但问题是,这个IPEF框架,听起来挺热闹,其实没什么实在内容。三年多过去了,连一个正式的贸易协议都没有。   为啥?很简单,美国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市场,却又希望别人把供应链“去中国化”,可关键的关税减免一个字不提。   你不让人赚钱,谁愿意跟你玩?日本、韩国这些国家都看得很清楚,它们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都在中国,哪有那么傻放着现成的利润不要,去追个虚无缥缈的“框架”?   更尴尬的是,IPEF的覆盖范围也有点奇怪。它叫“印太”,但美洲就美国自己,印度洋周边只算印度,好多国家压根没包括进去。这种排他性的框架,和全球合作的大趋势根本不符。   反观“一带一路”,没有设定谁是对手,也不要求“站队”。它更像是提供一个选择,谁愿意来合作,就一起干。发展中国家讲究的是现实利益,不在乎口号和阵营,谁能带来投资、技术、市场,谁就是好伙伴。

12年来,中国就是靠一条“干就完了”的路子,一点点把影响力铺到了全世界。不靠话术,不玩小圈子,就是踏踏实实做事。修铁路、建港口、搞清洁能源、发展电商平台,一样样地推进,很多国家看在眼里,心里都有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