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在战争中没有大量使用火箭炮,而是大量使用火炮呢? 随着无人机、卫星和反炮兵雷达的普及,火箭炮一发射基本很快就会被侦测到,对方甚至能很快组织反击,这就要求俄军必须分散阵地、减少规模统一打击的频率,不能像过去那样随便搞一波密集火力洗地。 有人会说俄罗斯不是号称“火力为王”吗?的确,俄军火炮包括多管火箭炮还是在许多场合发挥了很强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想“轰天裂地”地大面积用,风险真的大太多了。 以往火箭炮打的就是“糊弄”,打得不准没关系,图的是便宜量大,覆盖打击,但现在你覆盖射击不仅容易浪费弹药,而且敌人一旦侦测到你的位置,精确反击过来,自己也是很难受。 乌克兰获得了西方的高精度火箭系统,比如Himars这些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更是让传统“海量齐射”感受到压力。 俄军虽然有部分新型火箭炮系统能配合无人机指引,提升了点杀伤能力,但受制于弹药和数量,以及对现代高精度作战的适应,效果和想象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带动弹药消耗的压力越来越大,大规模齐射就更加受限。 别看一辆火箭炮发射一阵威风八面,但一旦战争拉长,每轮发射几吨上十吨的弹药都消耗得相当快,而且要安全送到前方本身就不容易。 乌克兰后方打击俄罗斯补给线的能力显著增强,弹药运补面临干扰,俄军有时候不得不过着“弹药管控”的日子。 这就导致火箭炮即便有库存,也不可能随心所欲猛发,相比之下,精准制导武器虽然贵,但用一次能“花一分力敲重点目标”,对于作战指挥官来说性价比不一定低。 不是说俄军火箭炮用得少,而是没像想象那样大量、持续、集中地洗地,不管冷战老火箭炮还是新的一些型号,包括像BM-21、BM-27、BM-30等,还是经常出现在报道里,并没有被全面淘汰。 只是从“铺天盖地”式用法,转向了“高机动、精分配、小规模、多批次”的新常态,这其实也是战争环境和作战理念演变的自然结果。 在很多情况下,俄军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火箭炮资源,只是无法再像一些军迷期待的那样,几十辆火箭炮并排轰鸣一齐发射。 而且除了单纯的打击外,还要兼顾避开反炮兵、时刻机动、弹药节省等现实时机,导致表面上看起来“用得不猛”,其实背后是现代反制威胁倒逼的战法调整。 无论是给乌克兰的Himars,还是俄军自家的新老型号,大规模的猛烈火箭弹幕成了高风险操作,精确制导与机动生存成为“新主流”。 未来火箭炮依然会不断迭代,有可能像龙卷风那样集成更多新技术,可想让老式“火力覆盖”再次主导战场,难度只会一年比一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