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力部部长在演讲中表示:外资教会我们特高压技术,现在该让印度制造登场了!而印度的特高压技术,是我们的企业出钱把印度的200位工程师接到国内,手把手教的! 中国企业保定天威保变电气当时就借着这波合作机会,和印度企业合资建厂,初期的设想很美好,想靠“技术换市场”,一边帮助印度建立自己的特高压产业链,一边让企业在印度站稳脚跟,大家一起做大做强。 合作还包括了大规模、系统性的技术培训,中国这边别的不说,真的是把两百多名印度工程师带到本土手把手带着做。 从绕线圈开始到绝缘油检测、变压器设计制造维修,能教的几乎全教了培训整整持续了五年,十二批工程师轮流在中国学成之后回国,成为印度电力行业发展的顶梁柱。 印度国内励精图治,合资工厂很快就投产了,产品质量也提升得很快,一度拿下了印度不少国家级的项目订单,没有中方的技术和管理积累,印度不可能这么快补上电力装备制造的短板。 到2019年,印度政府眼见本国工程师能力也上来了,就开始调整政策,国家项目优先支持本土企业,外资公司遇到越来越多限制,各种审批更加繁琐,审批周期也拉长了。 2020年以后中印关系紧张,原本依赖进口核心配件的中资企业,在扩产、申报项目和本地运营上几乎是步步受限,与此同时,印度本地企业赶上了政策东风,政府不仅采购时优先照顾自家企业,还给补贴,生产成本直接就低了不少。 一些印度企业申报国家大项目时,用的产品设计和关键生产工艺,几乎和原来中国合资企业搞出来的一样。 就连散热片的布局顺序都基本一模一样,对于技术到底是不是自主创新,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但印度方面坚持说他们已经“自主可控”,市场推广的时候也大力宣传本土成就,完全避开了是谁教会了这些。 市场换技术的路子做过了头,往往会带来很多问题,中资企业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很快就被挤压,大额投资打了水漂。 天威保变的印度业务五年间亏了上亿,最终不得不以便宜价格把绝大部分股权卖出,彻底退出印度市场,工程师最后一天到车间还能看到墙上贴着几年前中国印的工艺流程图和操作手册,只不过原本的“中国制造”都被涂成了“印度技术”。 对于想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技术出海肯定离不开市场换技术的试探和博弈,但更得学会给自己的核心技术上把锁,无论是加强法律合同的约束、控制生产环节,还是发展本土化品牌,最终目标都是让技术真正变现,尽量避免“辛苦栽树他人乘凉”的情况发生。 国际市场的合作很少有绝对的对与错,政策、地缘、安全、利益博弈一直在变,过去师傅带徒弟式的“倾囊相授”,在这个变化的环境下可能行不通。 未来只有把创新、保护与合作三者想明白,才能在技术出海和海外投资这些事情上,走得稳、走得远,印度特高压产业的成长,是一次合作到博弈的曲线,也是所有想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国家和企业都应该警醒和思考的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