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最近那张“渤海怪物”的图,你大概也刷到了。 没有官宣、没有海报,也不需要。一张

最近那张“渤海怪物”的图,你大概也刷到了。 没有官宣、没有海报,也不需要。一张后视图流出,然后是正面、侧面,拍摄质量极差,像故意留了点糊。但军迷看图不看像素,看的是比例、结构、气动布局,一眼就炸了。 这年头,能靠照片点燃全网讨论的军备,已经不多了。它不是某种导弹模型,也不是某个常规平台的升级版,而是一种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冷门物种:地效飞行器。 说直白点,这玩意儿不是飞机,不是船,是一种贴着海面飞、但又不真正“飞”的家伙。它吃的是“地面效应”的红利,在极低空靠气垫滑行,速度快、雷达低可见,还没那么怕水雷和潜艇。 这类东西,上一次被认真提起,是苏联那架“里海怪物”。冷战后期的产物,体型巨大,设计诡异,像某种跨界怪物——雷达看不清、打击不方便、归类困难,连CIA都没办法给它一个准确定义。 现在,中国搞出自己的了。外媒慢半拍地起了个名:“Bohai Monster”,但中文网友已经率先封号:“渤海怪物”。 当然,从体型上讲,它没到“怪物”的级别,尺寸大致比AG600还小一圈,更谈不上能搭载什么武器系统。真正吸引人的,是它背后的信号。 这不是一台随手糊出来的工程验证机。从翼型、气动构型、船体结构看,它压根不是从零起步的“摸索阶段”,而像是沿着一个早已成体系的技术脉络,稳稳推进的中期产品。 你看它的浮筒布局、螺旋桨整流罩,还有那个熟悉的V型尾翼,再联想起早些年信天翁项目断断续续的公开试飞,它就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我们早就有想法、现在只是开始实装落地。 这事看上去离军事很远,毕竟它没有导弹,没有火控雷达,也没什么攻击特征。可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一件事:低空、快进、超视距地面投送。 什么意思?用不着军迷词典,直接举个例子。你要在台岛以东某处海面,快速投送一批工程装备、应急物资、甚至某种“人员编组”,传统做法是飞机空投或者舰艇送达。 但这两种方式,要么受限太多,要么速度太慢。而这种贴着海面、低空飞行的怪物,不受跑道限制,不怕反舰导弹,还能绕开敌方雷达预警,一次飞几百公里过去,送完人再滑回来。 它可能不是用来打仗的,但一定是为打仗服务的。 而真正让人警觉的地方,还不在这里。 这东西不是秘密项目。从拍摄角度和时间点看,它的“曝光”有点像是——被有意留出的小窗口,一张窗帘掀开一角,让你知道:我们已经在做了。 你爱信不信,反正不是你该知道的事。 它也不是“爆冷登场”。美国这些年也在做类似的东西,他们叫做“自由升降平台”,主打跨洋投送,解决太平洋战区后勤困局。差别在于——他们还停留在纸上,而我们,已经让实物跑起来了。 而且你要知道,中国干这事有个好处:不需要跟国会解释预算,也不需要担心项目叫停。只要有用,就造。造完不讲,必要时再亮。像AG600、直-20、甚至山东舰,无一不是这个路子。 所以你看到的不是一台试验机,而是中国“泛军民融合”战略的一环:用不叫军用的形式,做可以转军用的装备。 这很中国,也很有效。 最后再说个不被主流讨论提起的点:这种装备,对岛礁运输系统,是核打击级别的补全。 什么意思?你现在想在南海某岛快速投送一套补给系统,只能靠舰船慢悠悠送过去。 直升机运不动,大飞机落不下,速度、批次全是瓶颈。而这种地效平台,不走航线、不占机场,起落自由,哪里是“战场”都能去,哪里是“港口”也能走。 一句话——当战争来临时,它能比你想象的快得多、狠得多、低调得多。 这东西目前还不大,也可能永远不会变成“渤海航母”那么大。但你要懂,这不是为了今天的战斗力,而是为明天的战争形式打的底。 它还没开打,但它已经先抵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