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雍正在夺嫡过程中,最忌惮,也最痛恨的兄弟大概要属最具智术,又善敛财的九阿哥允禟了

雍正在夺嫡过程中,最忌惮,也最痛恨的兄弟大概要属最具智术,又善敛财的九阿哥允禟了。 权力稳固后的雍正皇帝,守完了康熙二十七个月的孝期。 这意味着他可以独立处理朝政,不必再受总理事务王大臣的掣肘。 同时,随着朝局完全被他掌控,再打击那些反对过他的兄弟,面对的道德压力也减轻了。 于是从雍正三年夏秋开始,他着手清算政敌兄弟。 其中最不能放过的,是八阿哥允禩和九阿哥允禟。在夺位的争斗中,雍正最忌惮和最痛恨的,恰恰是这位以计谋灵活、擅长经营敛财著称的九弟。 雍正三年七月,雍正先下令革去了允禟的贝子爵位。到了第四年正月,动作更进一步,将允禩和允禟从皇室宗谱中除名,彻底断绝了他们作为皇族的身份。 转眼到了三月初四,雍正以两人已被开除宗籍为理由,命令他们改名,由宗人府重新登记。 允禩为自己取名“阿其那”。以往曾盛传这个词意思是“狗”,但后来满文老档研究更倾向于解释为“夹在冰层里的鱼”。允禩选这个名字,或许是对自己四面楚歌处境的一种无奈自嘲。 允禟给自己取了什么名字,史书没有记载。显然雍正不满意他的选择,最终亲自赐名为“塞思黑”。 过去很多人以为这就是骂允禟是“猪”,其实满语中这个词更接近“讨厌鬼”、“惹人厌恶”的意思。 雍正确实非常厌恶允禟,不仅给他起了这个名,还挖空心思给允禟的儿子们起了几个特别难听的名字,意思是下jian、淫乱、恶棍之类,用汉字表达十分露骨。 六月初一,雍正终于把八爷党两个核心成员的罪状昭告天下。 给允禩定了四十条大罪,给允禟定了二十八条。 虽然列了这么多条罪状,雍正明面上却没有说要杀掉这两个弟弟。 他不想背上“杀害兄弟”的恶名。但他嘴上不说,背地里行动却毫不留情,迫害手段尤其对九弟允禟,可以说既狠毒又阴险。 雍正决定下手迫害允禟,没把他押到京城受审,而是交给了当时的直隶总督李绂去看管。 李绂在康雍两朝是有名的儒学大家,按道理该讲仁义道德。 但在皇权面前,所谓的名士一旦甘当打手,那份精心算计的恶毒,反而比粗人作恶更可怕。 早在雍正四年四月,李绂进京面圣时,就主动上奏请求带领官员公开弹劾允禩、允禟等人,以表忠心。 所以雍正很放心地把允禟丢到了保定,交给李绂“看管”。派一个和皇家没直接交情的汉人大臣去监管一位倒台的皇子,这在当时绝无仅有。怎么个“看管”法,也没有先例。 恰恰是这种“无例可循”,暴露了雍正更深的心思。 雍正没给李绂书面指示,只派了个叫纳苏图的侍卫去口头传话。 李绂“领会上意”,反应极其迅猛,立刻给陕西到京城沿途的州县官员发公文,要求如果发现允禟路过,马上秘密抓起来送到保定。 雍正自己都没想到李绂能凶狠到这地步,反倒吓了一跳,可又不好直接责怪。 只好含糊地解释说可能是侍卫传话有误,不用专门去追捕,允禟自会有专人押送到保定,李绂只需准备好关押的地方就行。 这个“关押”,到底是啥意思? 这火神庙紧挨着屠宰场,整日里腥臊恶臭熏天。 允禟就被关在这个火神庙里。专人日夜看守,手脚戴着沉重的铁镣铐,吃的是给罪犯准备的饭食,还特意配上招引蚊蝇的腐烂瓜果。每日饮食通过一个带转轮的铁桶,从一个小门送进去。 那时正是盛夏酷暑时节。过去养尊处优惯了的允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苟延残喘,那种折磨的痛苦可想而知。真是“落难凤凰不如鸡”。 李绂把这些关押的细节一项项详细汇报给雍正。 雍正看到吃食竟和牢里重犯毫无差别,态度有点微妙。 这话听着好听,实际上是推脱责任,坏事都让别人去做。 为了让李绂真正明白自己心意,当李绂报告说允禟曾中暑昏死过去,家人用冷水泼才醒转,雍正话里有话地说:“这就是你被他糊弄的地方了,没听说真死了的人还能活过来的。” 意思很明白:我嘴上说着别太过分,你可别被他装病骗了。总之不能明着弄死他,但也决不能让他好活。 这时候的允禟,早已失去了威胁,又是亲兄弟,雍正为何要这般绝情?只能让人感叹皇族内部争斗的无情。 不论雍正后来如何辩解,事实上兄弟死在他手里了。 这种持续的虐待才两个来月,允禟的身体就垮了。 二十七日,年仅四十四岁的允禟在折磨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算下来,他在保定这座人间地狱被关押了差不多三个半月。 这三个半月,就像用一把钝刀慢慢割肉,不致命却痛苦不堪,最终把人彻底摧垮。 岁月流逝数百年,那段波谲云诡的宫廷往事,仍有人寻访遗迹。 在河北保定,那座曾经囚禁过允禟的火神庙遗址,经年累月的考察仍在断断续续进行。 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厘清当时建筑的具体结构和关押环境。   信息来源: 《清史稿》 《满文老档》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专题片内容 故宫博物院相关清代宫廷档案研究论文观点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