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2年,一位韩国妇女刚为两名美军提供完特殊服务,当着丈夫的面热情地将大兵们送

1952年,一位韩国妇女刚为两名美军提供完特殊服务,当着丈夫的面热情地将大兵们送出门。站在一旁的丈夫双手紧攥在裤兜里,脸上写满苦涩,只能低头佯装不见来麻痹自己——毕竟全家的生计都系在妻子身上。 【消息源自:韩国国家档案馆《驻韩美军相关特别档案(1954-1982)》;首尔大学社会系《战后韩国性别政治研究》(2015);受害者口述史《沉默的三十年》(汉城出版社,2004)】 1952年的首尔龙山区,空气中飘着煤烟和泡菜发酵的酸味。金英淑蹲在铁皮棚屋门口,把最后半碗杂粮粥分成三份,两个五岁的双胞胎儿子眼巴巴盯着母亲颤抖的勺子。"吃慢点",她说着自己却咽了咽口水,胃里像有把火在烧。三年前庆尚南道的稻田还在她梦里泛着绿浪,现在只剩美军吉普车扬起的尘土——那些大兵扔下的巧克力包装纸,能换半斤玉米面。 "英淑啊,今天基地招清洁工。"隔壁的顺伊裹着美军救济的毛毯凑过来,声音压得比蚊子还低,"说是打扫,其实..."她没说完,两人都盯着地上那个被踩扁的可乐罐。金英淑摸着自己磨破的韩服领子,想起昨天小儿子高烧时,诊所大夫说的"没有盘尼西林"。 第二天清晨,她站在挂着"特别旅游服务所"木牌的板房前,听见里面传来走调的英文歌。穿军装的韩国翻译叼着骆驼烟打量她:"每月八十美元,体检免费。"这个数字让金英淑晃了晃——丈夫李正浩在码头扛大包,三个月才挣这么多。当她接过印着英文的工号牌时,听见背后有人啐了口痰:"又一个洋公主。" 1961年朴正熙政变那晚,金英淑正在给发烧的小儿子擦身子。收音机里军乐声突然中断,新总统的宣言震得铁皮屋顶嗡嗡响:"...建设富强祖国需要每位国民奉献..."她苦笑着把美军给的阿司匹林碾成粉,窗外霓虹灯把"美国村"照得血红。第二天,服务所墙上就贴了新告示:每周四英语课,合格者补贴翻倍。穿西装的人来发小册子《接待外宾礼仪》,扉页印着"赚取美元是爱国"。 "阿西!这些脏钱你也敢拿?"李正浩把美元摔在地上,威士忌混着泡菜味的唾沫星子溅到金英淑脸上。她默默捡起钞票,听见里屋儿子在哭——学校要他们交"美军子弟特别学费"。1977年圣诞节,电视里播着卡特总统签署《反公开卖淫法案》的新闻,金英淑却在地下酒吧的储物间数小费。新来的越南女孩问她:"欧尼,他们说干满五年能给开美发店?"她没忍心告诉这个像自己当年般年轻的姑娘,老板抽屉里锁着她们的护照。 1992年暴雨夜,六十二岁的金英淑第一次举着蜡烛站在光华门广场。雨水顺着她烫坏的左腿假肢往下流,身旁大学生递来塑料布:"阿姨,您也是为民主来的?"她摇摇头,指向横幅上"还我们青春"的韩文。2004年纪录片《沉默的花》首映时,镜头扫过观众席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们——没人知道她们中谁曾被迫在美军俱乐部里戴"李小姐""金小姐"的胸牌。散场时,有个穿校服的女孩追出来:"奶奶,我妈妈让我谢谢您。" 如今龙山基地旧址上立着慰安妇纪念碑,旁边星巴克里的年轻人用美军留下的电网改造的插座给手机充电。历史课本第148页记载着2002年通过的《特别法》,但没写清那些美元究竟筑成了汉江奇迹里的哪座桥。金英淑的孙子在硅谷当程序员,视频通话时总说"奶奶我英语比您标准吧",老人就笑着摸摸平板电脑,像在触碰某个遥远的、带着威士忌和消毒水味的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