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洪水为患。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以博大的胸怀、谦逊的态度,把许多部落的力量凝聚起来,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共同降伏凶猛的洪水,让百姓安居乐业。
50多年前,在淮北平原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人民用原始的工具和最纯粹的信念和意志,齐心协力、团结奉献,开挖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完成了这项堪称现代“大禹治水”的壮举。
齐心协力锁洪魔
饱受水患的豫皖苏三省群众,在新汴河工程中紧密团结在一起,以大局为重,同协商、同规划、同施工,一桥一涵,一闸一站,都充分考虑上下游利益,以血肉之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治水壮歌。
1969年10月27日,在新汴河工程中沱河疏浚拓宽工程紧张进行之际,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地区的巴河流域连降暴雨,巴河水位陡涨,40米宽、1米多高的洪水奔腾咆哮,直泄沱河,严重地威胁着宿县、砀山、萧县三县10万名新汴河民工的安全。打好巴河坝,拦住巴河水,成了工程的关键。
宿县总队刘楼基干队承担了巴河截流的艰巨任务。10月27日上午,刘楼基干队准备一举截流成功,工程开始进展得十分顺利,一直到下午3点只剩下5米龙口。在这关键时刻,天气突变,工地上刮起了5级大风,加上上游又降大雨,水势愈加凶猛,河面上顿时白浪滔天。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基干队决定集中所有力量向龙口投沙包、石块。然而,几百斤重的抛物一到水里便被冲得无影无踪,人们尝试在河里打桩截流也未能成功,激战了1个多小时毫无进展。
夜色将近,风越刮越大,洪水逐步向缺口两侧冲刷拓展,情急之下,劳动组长卞朝良大喊一声:“和洪水拼了,看我的。”说着便纵身跳入齐胸深的急流中。随着他的呐喊,20多名民工也相继冲了下去。他们肩并肩、手挽手,用血肉之躯在龙口筑成了一道人墙。
留在岸上的同志抓住这个机会,挖的挖、装的装、抬的抬、背的背,向缺口抢投草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草袋一袋袋下沉。在水下堵口的民工们,不管风浪击打,忍饥挨饿战严寒,咬紧牙关顽强坚持着。经过9个小时的鏖战,大坝终于在夜间12点合龙断流,汹涌的巴河水被乖乖地锁在大坝前。
以血肉之躯筑坝的事例,在新汴河工程建设中并不罕见。1969年春,河南商丘专区动员15万民工疏浚本区虬龙沟至省界段41.5千米沱河。工程在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遭遇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春汛,沱河上游2000多平方千米流域内普降大雨,雨水沿沱河卷着泥沙向下游奔腾,直奔宿县专区新汴河工地而来。
经过权衡,河南省商丘专区决定在豫皖交界的沱河上筑坝截流。筑坝从沱河两岸同时展开,在夯声、歌声、吆喝声、抛物丢进水里产生的巨大轰鸣声中,大坝以惊人的速度从两岸向河心靠拢。
经过两天两夜的拼杀,截流进入合龙阶段。打桩队民工听到合龙命令后,迅速跳进冰冷的水里,开始了紧张作业。由于水流太急,木桩无法接近河底,民工们就用双手紧抱木桩沉下水去,每打下一根桩都要多次下到水里,有的人被激浪冲到下游,奋力上来后又下去。接着就是抛沙石沙袋,运送沙袋的人用胳膊组成几道传递带,上百斤重的沙袋在人们手臂上飞快地传递,迅速向合龙口抛去。合龙口像凶猛的虎口,沙袋刚一抛下去就像泥丸一样被吞没。
危急时刻,400名民工挺身而出,发出共同的誓言:“为30万民工兄弟开辟道路,增强两省情谊,进虎口跳龙潭也心甘!”说着,他们一个个毫不犹豫地跳进激流,臂挽臂筑成一道人坝,身体在激流中摇晃,但意志却坚如磐石,慢慢地,水流被阻断,整个大坝终于连在了一起。
并肩作战兄弟情
1968年10月21日,河南商丘专区沱河治理工程战斗指挥部组织10万民工开赴安徽省濉溪县,动工疏浚沱河。
“当时小麦还没来得及播种,我就带着30多个村民赶赴前线了。”河南省永城市百花社区党支部原书记谢为中回忆起那段岁月,依然目光如炬。彼时,他是谢庄村谢东生产队队长,肩负着带领村民完成艰巨任务的使命。他们自带干粮、被子等,一路奔波来到施工现场,自行搭建简陋的庵棚。寒风凛冽,窝棚里冷得像冰窖,但没有一个人抱怨。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铆足劲、喊着口号加油干。施工现场人声鼎沸,民工们利用泥兜子、平板车等工具,穿梭在河堤上下,一兜兜泥土被挖起,一车车泥沙被运走。谢为中和村民们个个干得热火朝天,双手磨出了血泡,肩膀被扁担勒出深深的印痕,但无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丝毫退缩。
如今,57年过去了,谢为中常常到沱河风景带锻炼身体。望着眼前自己曾经参与疏浚的这条河流,他不禁感慨万千:“帮助下游挖河,其实也是帮助我们自己。这条河见证了我们的付出,也见证了我们的收获。”
“当年建设新汴河工程时,上万名河南兄弟姐妹带着工具干粮,徒步支援濉溪。”濉溪县水务局水利水电工程高级工程师郭拥军说,“那时候工地上两省民工同吃一锅饭、同睡草窝棚,可以说没有当年豫东民工的并肩奋战,就没有今天濉溪的河湖安澜,这份兄弟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在新汴河工程建设后期,工地上还涌现出许多“机动队”“突击队”。他们并不是上级的有意安排,而是随着工程进展的需要,一些率先完成任务的民工发扬团结奉献精神,主动返回工地帮助其他单位而自发形成的。
最先以“机动队”形式重返工地的是五河县武桥中队后场劳动组。二期工程开工后,后场劳动组有16名民工参加挖河,他们年龄大多在20到30岁,年轻气盛,富有开拓精神。无论是抡大锹还是装土车,他们总比别的队干得多干得好,哪样活都要争第一,仅用48天就完成了自己的施工任务,创下新汴河工程进展的新纪录。
回家第二天,大伙聚集在一起,觉得目前正是挖河的关键时机,其他劳动组任务还很繁重,应该帮助他们一下。商量后决定,6个人留下在家忙生产队的活,其余10个人组成“机动队”,到中队主动请缨,重返工地继续干活。他们带着行李和干粮,冒着大雨步行20多公里返回工地,先后支援了陈斜口、周湖等组。
后场组的事迹在《拂晓报》登载后,很快在新汴河工地上产生了“头雁”效应——宿县总队大店中队昌圩战斗组的18名民工,完成任务后先后支援了大周、苏庙等6家单位。萧县黄口中队工段因河上要建铁路桥,工程任务一推再推,无法在汛期前完成。经过总队紧急动员,已完成任务的王寨、石林、龙城、朔里、皇藏等5个中队的6500多名民工不顾疲劳,从家里星夜兼程前去参加突击会战,经过十多天的奋力拼搏,一举完成了扫尾任务。
碧水长流泽后世
沿着新汴河向下游前行,记者来到了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的团结闸。
团结闸是新汴河入洪泽湖的最末一级控制工程,由宿州市水利局管理。为进一步提升其运行标准,2024年12月,团结闸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增设了检修闸门及启闭设施,安装了水位监测、变形监测等安全监测设施,并将设计洪水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目前,水下工程建设已经完成,并顺利通过了通水阶段验收。
工程执行经理贾也说:“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泗洪县给予了极大支持,例如安排交警在桥两侧疏导交通,确保施工期间道路安全畅通。”
两市团结协作的传统由来已久。“当年,为了满足泗洪县群众的利益诉求,建设旱涝保收田,安徽省将原计划建在泗县的集节制水位、通航、电灌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闸枢纽工程,下移到泗洪县境内,取名团结闸。”泗洪县水利局副局长李凯旋告诉记者,此举既使得泗洪县数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又沟通了皖北、苏北水上交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为了共同做好新汴河治理保护工作,2021年10月,泗洪县和泗县签订了联防联治联控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跨界河长制联合机制。双方还每年组织联合巡河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沿线水资源保障能力、水域岸线管理水平、水污染防治水平,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
时光如流,汴水不语。新汴河工程已经过去多年,但在那段岁月里所展现出的团结奉献精神却永远不会磨灭。它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新汴河沿线群众心中,激励着三省群众携手前行。记者沈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