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熊向晖已经63岁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叶剑英知道后,有点生气地对熊向晖说,怎么退下来,也不和我打声招呼?叶剑英认为,熊向晖能力强,还比较年轻,不应该完全退下来,应该再发挥余热。他想让熊向晖到荣毅仁领导的中信集团担任党组书记兼副董事长。 1982年,63岁的熊向晖从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岗位上退下来,以为自己能过上清闲日子。可叶剑英元帅却不太高兴,觉得他经验丰富,正当壮年,不该这么早就“歇着”。叶帅希望他到中信集团再干一番事业,发挥余热。熊向晖会答应吗? 熊向晖,1919年出生在山东济南,家里条件挺好,父亲是高级法官,算得上书香门第。1936年,他考进清华大学中文系,那时候才17岁,脑子活、想法多,很快就被进步思想吸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抗敌,中共需要往国民党内部安插人手。熊向晖出身清白,性格沉稳,成了最佳人选。 通过同乡关系,他进了胡宗南的部队,从一个小文员干起,几年后混到了侍从副官兼机要秘书的位置。这可不是小角色,他能接触到国民党的高级军事情报,还经常参加战略会议,地位举足轻重。在胡宗南身边的12年,他过得小心翼翼。 1940年,有人匿名举报他是共产主义者,胡宗南亲自提审他。他不慌不忙,要求彻查,最后反倒赢得了信任。1943年,他得到胡宗南要夜袭延安的情报,赶紧传给中共中央,逼得蒋介石取消了计划,保住了延安。毛泽东后来夸他:“一人能顶几个师。” 1947年,胡宗南看他有才,推荐他去美国留学。他进了凯斯西储大学,读国际关系硕士。可到了1949年,新中国要成立了,周恩来召他回国,他二话不说放弃学业,身份也公开了。从此,这位隐秘战线的英雄,正式走上新中国的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进了外交部,成了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他参与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帮中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后来,他还干过驻外大使,处理过不少棘手问题。1972年,尼克松访华,他负责跟美方协调细节,忙前忙后,既要照顾中方立场,还要让美方满意。周恩来对他赞不绝口,美方也觉得他靠谱。 1973年,他调到中共中央调查部当副部长,1978年又兼了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这两个岗位都不轻松,一个管情报,一个管统战,全是需要脑子和经验的活儿。他干得有条不紊,硬是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可到了1982年,他63岁了,觉得自己年纪不小,想退下来歇歇。这时候,叶剑英却坐不住了。 1982年,熊向晖正式提出退休,叶剑英听说后不太高兴。他觉得熊向晖才63岁,正值经验丰富的时候,退下来太可惜了。叶帅一直很看重熊向晖的能力,知道他在情报和外交上的功底,觉得他还能为国家多干点事儿。于是,他建议熊向晖去中信集团,帮荣毅仁一把,继续发挥余热。 中信集团是1979年刚成立的,当时正缺有经验的人。荣毅仁亲自出马,三次登门拜访熊向晖,带着茅台酒和详细的计划书,诚恳地请他出山。熊向晖起初有点犹豫,毕竟年纪不小了,想清闲一下。可架不住荣毅仁的热情和叶帅的期望,他最终点了头,接下了中信集团党组书记、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的职位。 到了中信,熊向晖没闲着。他发现公司编制不够,人手不足,很多项目推不动。他跑去国务院申请扩编,批下来后,公司运转一下子顺畅了不少。他还凭着自己外交上的老经验,推动了好几个海外合作项目,跟外国企业谈条件,签协议,硬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铺了路。 在中信的几年,他不摆架子,经常下到各部门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就解决,从不拖泥带水。1987年,他觉得自己身体不太行了,申请离休,1989年彻底退下来。晚年,他也没闲着,写了一本回忆录《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把自己一生的经历梳理了一遍。2005年,他在北 京去世,享年86岁。 熊向晖这一辈子,真可以用“传奇”俩字来形容。他在国民党内部潜伏12年,冒着生命危险送情报,救延安,护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外交战线上拼搏,帮国家打开局面。63岁本该退休了,却又被叶剑英和荣毅仁拉去中信,再干了几年。他的故事让人感慨:不管在啥岗位上,只要心里装着国家,总能干出点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