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贺子珍知道毛主席再婚后失魂落魄,她找周总理评理,周总理说了这样一番话让她痛心流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莫斯科的街道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寒气渗入骨髓,但对贺子珍来说,这份寒冷远不及内心的冰封,她一个人坐在宿舍简陋的椅子上,手中拿着那本每天都翻阅的中俄词典,眼神却没有焦点。 她的情绪早在几日前就陷入了混乱,一则从塔斯社转来的简讯,像一颗炸弹般悄然引爆了她的世界。 简讯不长,不过寥寥数行,报道延安的近况,那段文字中,提到了毛主席与新人的婚礼在窑洞外举行。 那是她熟悉又陌生的场景,过去她曾是那个与他一同走过井冈山、穿越草地、共眠窑洞的人,而今却只是从报纸上知晓他的新生活,这种抽离感让她的呼吸变得急促,她没有向任何人诉说,只是静静地离开了报纸阅览室,在宿舍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彻夜难眠的夜晚。 几天后,周恩来和邓颖超从延安抵达莫斯科,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同时也带来了一封来自毛主席的信和一箱书。 信件递到贺子珍手上时,她的指尖微微发颤,信封上五个字“贺子珍同志”清晰端正,却像一块冰冷的石头,压在心头,她拆开信,内容只有一句话:“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贺子珍心痛的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虽然两年前她因情绪积压和身体虚弱,在没有告别的情况下离开了延安,但内心深处仍始终怀有希望,她曾设想过,有一天可以重新沟通,哪怕不能回到过去,也能坦诚面对彼此,把误会解释清楚,可这封信彻底粉碎了她所有的幻想。 内心的剧痛让她决定前往医院找到周恩来,周周总理表示毛主席肩上的担子极重,个人情感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让位于革命事业。 在毛主席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贺子珍选择了离开,这不仅影响了个人生活,也为革命带来了困难,她听着这些话,泪水一滴滴滑落,心像被刀割一般痛,此刻她也明白,结局无法改变了。 回到房间,她坐在床边,把那封信折好,轻轻放进抽屉最深处,从那天起,她不再提起毛主席的名字,也不再与人谈论过去。 接下来的日子,她变得越发沉默,课程上她几乎听不进老师讲的内容,课后,她常常一个人坐在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发呆,曾有老朋友试图开导她,但她心里清楚,这封信就是答案,是再清楚不过的回应。 毛岸英和毛岸青曾前来看她,带来了些许慰藉,他们在屋里讲些轻松的笑话,努力活跃气氛,却始终避开那个话题,贺子珍听着,偶尔抬头一笑,但很快又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她不是不理解现实,而是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终结,那个与她并肩走过革命风雨的伴侣,如今却以如此冷静克制的方式与她划清界限,这让她无力,也让她痛彻心扉。 在那场寒冷而漫长的冬天里,贺子珍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儿子的早逝已令她心碎,如今又失去了情感上的最后寄托,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可即便如此,她仍努力维持日常生活,她不再频繁流泪,也不再提及那些旧事。 1939年这一年,对贺子珍而言,是一次彻底的情感转折,当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交织碰撞,最终留下的是一段无法回头的回忆,是她一个人默默承受的沉重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