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0年,毛岸英想去梁兴初手下当团长,但梁军长怕他去前线太危险,没有同意,谁知

1950年,毛岸英想去梁兴初手下当团长,但梁军长怕他去前线太危险,没有同意,谁知不久后,他却为此后悔不已:早知道他在总部都不安全,还不如让他在38军做个团长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深秋,抗美援朝的战火已燃至中朝边境,毛岸英第一个报名参军,随后被批准随志愿军司令部入朝,他虽然是毛主席的儿子,但他一心想上前线,而不是留在后方做文职工作。   他向志愿军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表达了希望调任该部队担任团长的请求,三十八军是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的王牌部队,部队作风严谨、战斗力强,基层指挥官多数来自长征队伍,久经沙场。   毛岸英认为自己虽然年轻,但也有过实战经验,在苏联接受过军事教育,还参加过卫国战争,具备足够的指挥能力,他希望能带兵打仗,用实战证明自己。   梁兴初接到这个请求时颇为犹豫,他了解毛岸英的背景和能力,也清楚他对战争的热情和主动要求上前线的决心,但三十八军此时正处于即将参战的紧张准备期,前线形势严峻,部队正在部署一场大规模战役。   毛岸英尽管有军事训练背景,但缺乏直接指挥中国军队作战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梁兴初心中顾虑重重。   毛岸英的身份特殊,一旦在自己部队出事,后果难以承受,他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没有立即同意毛岸英的请求,而是建议他继续留在司令部,等战役结束再做安排。   毛岸英回到志愿军司令部,继续担任俄语翻译和作战室机要秘书,他每日工作紧张,经常熬夜整理文件和翻译电报,精神高度集中。   他与身边同事相处融洽,生活简朴,没有一点特殊化,他的勤奋让很多人对这位主席之子肃然起敬,司令部设在朝鲜北部大榆洞地区,是志愿军总部的临时驻地。   11月25日上午,天空中响起了低沉的轰鸣声,美军派出的轰炸机飞临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山谷上空,此前一天,美机曾多次在上空盘旋侦察,引起了司令部的高度警觉。   当天清晨,指挥部人员已按预案进入山上的防空洞躲避,毛岸英因有一份紧急文件需要处理,主动请缨返回山下作战室继续工作,他随身携带着苏联送他的手枪和岳母赠予的手表,这是他从未离身的两件物品。   约在上午十时许,美军再次出动战机回返,低空飞掠,投掷了大量凝固汽油弹,烈焰迅速吞没了志愿军司令部的几栋房屋,毛岸英和作战参谋高瑞欣来不及撤离,被困在燃烧的房屋中。   火势蔓延极快,房屋瞬间坍塌,等火扑灭后,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了两具遗体,现场已无法辨识,只能通过手表和手枪确认了毛岸英的身份。   司令部人员悲痛万分,立即为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遗体被用白布包裹,安葬于附近山坡。   几天后,梁兴初率三十八军参加第二次战役,在这场战斗中,三十八军表现英勇,部队急行军赶赴松骨峰,切断美军退路,力战坚守,为整个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彭德怀亲自起草嘉奖电,称“三十八军万岁”,这个称号从此成为这支部队的荣耀,战后,梁兴初到司令部参加会议,得知毛岸英在轰炸中牺牲的消息。   他久久站在原地,说不出话来,他内心的震动远非普通战士的牺牲所能比拟,他痛惜地说,早知道指挥部都不安全,不如当初就让他来三十八军,说不定还能护住他。   他深知毛岸英并不是为了身份来争功,而是真心实意想上前线,真正投入战斗,这种求战之心并不多见,毛岸英一生历经艰难,从幼年流亡、苏联求学到战场拼杀,最后把生命献给了共和国。   毛岸英牺牲时年仅28岁,他没有完成自己的愿望,没能真正指挥一场战斗,也没能实现进入三十八军作战的请求,但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保家卫国的承诺。   在志愿军的长名单中,他的名字只是众多烈士之一,他没有特殊的待遇,也没有刻意的宣传,他像千千万万普通战士一样,将生命留在了异国战场。   对于毛岸英来说,这场战争不仅是一次历史使命,更是一次个人的选择,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也知道自己的责任,他从不以毛主席之子自居,而是真心想为国家出力。   他的牺牲让人痛惜,也让人肃然起敬,对于梁兴初来说,那一句迟来的悔意,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发自内心的惋惜。   如果当初让毛岸英去前线,他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也许能够实现带兵作战的心愿,但战争从不讲如果,一切都已定格在那个燃烧的早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毛岸英自荐当志愿军38军团长为何未如愿?——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