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输,就输在野心上! 从前呼后拥到孤独落寞,希特勒只用了短短一个月。 如果1939年瓜分波兰后希特勒能适可而止,选择和英美谈判,那么他1933年至1939年的成就,无疑会让成为德国的“救世主”。 再退一步,如果1941年法国战役结束后,他不选择攻击苏联,而是呆在西欧大陆养尊处优,也无疑是欧洲历史上一位“传奇战神”。 可是历史没有假如,希特勒其实也只是被历史车轮推着往前走的一个马前卒而已。 他野心太大了,因为德国在欧洲的复杂历史,让他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 在希特勒的潜意识里,认为只有把所有的敌人斩草除根,才能让德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他眼中的敌人就是整个欧洲,当然也包括苏联。 希特勒知道:就算德国不攻打苏联,苏联迟早也会窥视德国,以及德国占领下的庞大殖民地。 所以他选择先下手为强,却忽略了苏联巨大的战争潜力,这是希特勒在二战时期最大的误判。 此外,他还有一个猪头盟友:日本。日本也学着德国先下手为强,苏德战争爆发半年后偷袭了珍珠港,美国被成功拉下水。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希特勒怎么会不知道德国一定要避免“双线作战”。 他当时选择攻打苏联,知道就算打得不顺利,那些躲藏在英伦三岛的英国人也根本没有独自反攻的能力。 但美国人一参战,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西线的盟军完全可以用英伦三岛作为反攻基地和跳板,让德国再次陷入到东西双线作战的窘境。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到柏林后,据说希特勒气得“问候”了日本人祖宗十八代。#希特勒# #德国欧洲战略# #二战希特勒# #二战战败国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