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 油锅里的噼啪声盖过了刑场

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 油锅里的噼啪声盖过了刑场的风声,围观的人都别过脸去——那不是在处死一个大臣,更像在肢解一件不屈的器物。铁铉的骨头在热油里渐渐焦黑,可据说他到死都没吭一声,只是那双眼睛,始终瞪着朱棣所在的皇宫方向,像是要把那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烧出个窟窿。 这一切的根源,都藏在济南城的那段日子里。建文二年,朱棣带着燕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唯独在济南栽了跟头。铁铉那会儿还是山东参政,一个文官,却敢披甲登城,把朱棣的劝降书撕了个粉碎,还在城楼上挂出朱元璋的画像和灵位。朱棣气得下令炮轰城墙,可看着老爹的画像,炮口怎么也抬不起来,只能望城兴叹。 铁铉不光守得住,还敢主动出击。他假装要投降,骗朱棣单骑进城受降,等朱棣快到城门时,突然放下千斤闸,差点把这位燕王砸成肉泥。朱棣捡了条命,从此恨铁铉入骨,在帐里磨剑时总念叨"必生烹此獠"。可济南城就像块硬骨头,燕军啃了三个月,损兵折将不说,连粮草都快断了,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回北平。 那会儿建文帝的朝堂早就乱成了一锅粥。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却还在南京城里花天酒地;方孝孺一门心思搞复古改制,连地方官的名称都要改成周朝的叫法。只有铁铉在济南硬撑着,一边组织百姓加固城墙,一边派人去附近州县筹粮,夜里就睡在城楼上,枕着冰冷的箭筒。有人劝他"留条后路",他指着城墙上的朱元璋画像说"有太祖在,怕什么"。 可建文四年,朱棣绕开济南,直扑南京,李景隆居然打开金川门投降了。南京城破的消息传到济南时,铁铉正在给士兵分棉衣,听到消息手里的棉衣"啪"地掉在地上。他知道大势已去,却还是穿上朝服,端坐在府衙里,等着燕军来抓。 朱棣见到铁铉时,没喊打喊杀,只是让他跪下。铁铉梗着脖子骂"燕贼篡逆,我乃大明忠臣,岂跪你这乱臣贼子"。朱棣笑着说"你不是喜欢太祖画像吗?朕现在就让你见见太祖",说着让人把铁铉的鼻子耳朵割下来,煮熟了塞进他嘴里,问"好吃吗"。铁铉吐了口血沫,说"忠臣之肉,何味不香"。 油炸那天,刑场围满了人。有济南来的百姓偷偷抹眼泪,他们还记得铁铉在城楼上给大家分粮的样子;有南京来的官员低着头不敢看,他们心里清楚,自己比铁铉差远了。油锅里的油溅得老高,有人说看到铁铉的尸骨在油里翻了个身,始终没朝着朱棣皇宫的方向。 朱棣还不解气,把铁铉的父母发配到海南,儿子们充军到广西,女儿们罚去教坊司(官办妓院)。有个叫茅大方的官员写诗悼念铁铉,被朱棣抓到,连带着家族一百多口人全被处死。可越这样,铁铉的名声传得越远,济南百姓偷偷在大明湖畔建了座"铁公祠",逢年过节就去烧香,说"铁尚书会保佑咱们"。 后来朱棣编《永乐大典》,想把铁铉写成"奸臣",可负责编书的解缙偷偷把铁铉守济南的事迹记在草稿里。到了明仁宗时,朱高炽刚登基就下旨,说"铁铉乃忠臣,其家属皆赦免"。只是那时铁铉的女儿早已死在教坊司,墓碑上连个名字都没有。 现在去济南大明湖,还能看到铁公祠里的塑像:铁铉穿着官服,目光坚定地望着湖水,像在守着一座永远不会陷落的城。祠堂的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 参考书籍:《明史·铁铉传》、《明太宗实录》、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评论列表

黄杨酷裤
黄杨酷裤 5
2025-07-16 19:27
真是个笨老头?要是我早投降了?好好富贵人生不享?反喜欢被油锅炸酥?真笨
老李
老李 4
2025-07-16 21:04
他妈朱家谁当皇帝不是当。这叫迂腐。
用户16xxx80
用户16xxx80 1
2025-07-16 21:49
虽是愚忠,但也铁骨铮铮一好汉,能有民间祠堂香火,肯定当初是个好官。
曼青
曼青 1
2025-07-16 21:34
确实是,何必累及家人?本来就无对错之别
随聊
随聊 1
2025-07-16 23:57
成全了自己的人格忠义,揭露了造反皇帝的卑鄙凶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