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泽连斯基再纠结乌东四州的归属权已经没意义了。这些俄语地区,早就受够了乌克兰的统治。恕我直言,乌东四州通过投票的方式加入俄罗斯,都是基辅政权导致的。 乌克兰的东部,也就是赫尔松、扎波罗热、卢甘斯克、顿涅茨克这几个州,长期以来都是俄语区,跟俄罗斯有着很深的渊源。 苏联时期,大量俄罗斯族和会说俄语的人来到这片区域工作、生活,即使乌克兰独立之后,东部地区与俄罗斯之间的语言、文化乃至经济联系都远比与基辅要密切。 乌克兰独立后的这段时间,政府一直在推“乌克兰化”,无论是教育、媒体还是公务体系,对俄语和俄罗斯文化都不再像以前那么包容。 特别是2014年以后,相关政策变得更加强硬,甚至有当地人觉得自己的身份正在慢慢被排挤,有些政策一出台,俄语区百姓感觉自己一夜之间就成了“外人”,从就业到学校,从官方到生活,处处都能碰到不适。 这种被排斥的情绪慢慢积累,最后在2014年达到爆发点,基辅政权更迭,社会割裂,分离主义也在乌东部分地方应运而生。 自2014年起陷入混乱,乌克兰军队和亲俄武装之间打了八年多,基础建设毁了不少,流离失所的人数直线上升,战争消磨了当地居民对基辅的信任,其实也一点点改变着他们对未来的选择。 2022年,俄乌全面开打,9月份乌东四州由亲俄势力操控开始举行公投,宣布要加入俄罗斯,俄罗斯也迅速承认,把这四个州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这个过程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巨大争议。 西方大多数国家反对,乌克兰自己坚决不承认,指责整个程序缺乏公正甚至被操纵,不过可以理解的是,战火下的民众最关心的其实是安全和家园,希望赶快结束混乱。 经历了多年冲突之后,哪怕新秩序有风险,对一部分居民来说,搞不好还真比天天打仗的日子更有希望。 说白了,这种“投向俄罗斯”的举动,确实是现实压力下的产物,长期的被边缘化、身份认同危机、经济困难、生活的不安全感,叠加成一股巨大的离心力。 中央政府的政策偏差与效率低下,实际上帮俄罗斯制造了当地的“亲俄氛围”——别人不认可、自己却不得不重新选择归属。 站在泽连斯基的角度思考,也许他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乌东这么多人用了几十年的俄语,有的家庭祖籍都在俄罗斯,说改变就改变根本行不通,不断加强“去俄罗斯化”也只会让彼此越走越远,对这些地区的凝聚力几乎没什么正向作用,反而成了分裂的动力来源。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只是乌克兰和乌东自己的内部事务,西方国家坚定支持乌克兰,坚持领土完整,而俄罗斯则摆明要“保护”俄罗斯族群的利益,大国角力让普通百姓的生计和安全成了筹码。 从乌东地区走出来的家庭,这些年基本上都在“生死未卜”的震荡中煎熬,战争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伤亡,数不清的流离失所,整个地区也几乎停滞发展,将来的社会重建和心理修复,绝不是轻易能完成的。 今天的局面,是乌克兰多年来在民族、语言和地方治理上的持续失误和俄罗斯战略介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如果说谁导致了公投、归属争议,更多还是普通民众在现实无解的情况下,被动地走到今天这一步,他们想要的也许并不是谁旗帜上的图案,而是安静的生活、社会的包容、最基本的安全感。 如果基辅能真正倾听当地人的声音,踏踏实实解决民生问题;如果各方势力能放下固有的对立,真的以民众需求为核心,那乌东归属也许不至于越走越僵。 对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国际舞台的口号,而是今后还能不能安稳过日子,现实已经证明,和解才是唯一能让他们结束惶惶不可终日生活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