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谁知,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卡住了!危急时刻,领导下令:弃机跳伞!可杨国祥一个举动,竟然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12月30日,罗布泊上空,一架涂着银灰色涂装的强击机正飞向试验目标区,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实战氢弹的空投试验,飞行员是有着多年飞行经验的杨国祥。 那一天,他驾驶着国产“强五”飞机,携带着一枚一吨多重的氢弹,从马兰机场起飞,目标是几十公里外的靶场。 氢弹试验对于国家战略安全具有极高意义,1967年,我国虽已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但真正具备空投实战能力,还需要完成实战投掷实验。 这次任务的准备持续了整整一年,杨国祥从1970年11月底就进驻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了密集的高强度飞行训练,他往返于马兰机场和罗布泊之间,进行了180次模拟投弹,反复磨合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操作。 每一次练习都要达到高精度,弹着点误差被控制在12米之内,在飞行技术方面,他是当时国内最顶尖的飞行员之一,也是最适合执行这项特殊任务的人选。 为了确保任务成功,试验前对他的身体状态也做了周密安排,他有专人医生全天候陪护,连续半个月服用预防感冒的药物,日常生活完全隔离。 吃饭、休息、训练都单独安排,投弹程序也极为严谨,氢弹有五道保险,每道保险何时开启、如何操作,都要准确无误,任何一步出错都可能导致灾难。 当天中午,试验正式开始,飞机进入预定航线,进入目标空域时,杨国祥按照流程将飞机调整至投弹角度,保持速度后按下投弹按钮,氢弹却没有任何反应。 他马上进行了紧急复查,确认操作无误后又尝试了应急投弹程序,但氢弹依然紧紧挂在机腹下方,飞机此时已飞出靶区,燃料仅剩几十分钟,试验指挥部考虑到风险,发出跳伞指令,让他弃机保命。 杨国祥没有照做,他清楚,飞机挂着氢弹无法回收,如果他跳伞,飞机有可能失控坠毁,若在试验基地爆炸,将使多年成果付诸东流;若落在人口聚居区,后果将不堪设想;若意外越境,问题更加严重。 他没有选择跳伞,而是向指挥部请求带弹返航,他知道这可能是唯一既能保住氢弹、又能保住自己生命的方式,但也是最危险的选择。 国际上几乎没有成功带弹着陆的先例,一旦操作不慎,飞机触地产生震动或者着陆角度偏差,都可能导致引爆。 基地迅速将情况上报北京,中央很快批复同意,为防止意外,机场地面所有人员全部疏散,只留下塔台和导航员,杨国祥在空中盘旋一圈后,开始向跑道缓慢下降,他必须把每一个操作控制到极致。 飞机最终在接近油尽之际平稳着陆,滑行距离超过一公里才完全停下,氢弹安然无恙,着陆成功。 此时距离他第一次按下投弹钮已过去了十几分钟,但这十几分钟关系到国家几十亿投入的成果,也关系到今后数年的核武战略部署。 技术人员随即展开检查,很快发现,氢弹内部投送系统的电路因温差发生短路,推送装置未能正常工作,原因明确后,工程团队连夜修复,更新了电路设计。 不到十天后,也就是1972年1月7日,重新进行实弹试验,当天虽然天气寒冷,但氢弹在杨国祥精确操控下成功投下。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蘑菇云象征着我国氢弹实战化的重大突破,核打击力量真正具备了战略投送能力。 这次事件之后,杨国祥没有主动对外谈起自己的决定,也未曾向组织提出个人要求,他继续留在部队,先后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并担任指挥职务,后晋升为空军少将。 他的飞行生涯中,完成了无数次高风险任务,也曾多次参与新型战机的试飞工作,为中国空军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直到晚年,杨国祥仍持续关注党史研究,并参与整理云南地方党的革命资料,他的事迹后来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但他本人始终低调,2017年,他在昆明去世,享年88岁。 他用一生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坚守,他的带弹着陆,不只是一次技术奇迹,更是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这份冷静与果断,是中华民族在关键时刻挺起脊梁的真实写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大漠孤烟直——我国第一颗氢弹实战试验纪实——云南网